爱心人士携手市福利院院民一起参加公益活动“走长城”。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老年书画展吸引众多参观者。
我市首座过街天桥即将投入使用。
每一年都会有一样的民生热度,每一年都会有不一样的民生话题。
站在2015年新年的门槛上,回顾2014年,每一位三门峡市民,都能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寻找到一些与自己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变化。“八项规定”给市民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让人惊喜;三门峡的空气质量数次荣登榜首,让人自豪;三门峡的公益事业风生水起,让人温暖;不断完善的民生基础设施,让人幸福;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让人期待……回顾梳理,我们发现,民生建设每前进一步,在百姓心里都会得到温暖的回应;民生建设的过程,就是百姓圆梦的过程。 让我们在回味2014年幸福时光的同时,祝愿2015年的每一天都健康快乐,心想事成!
[关键词]八项规定
[主题]清正廉洁成新常态 本报记者 吴胜男
2014年12月30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陕县人马寨澄泥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暨挂牌仪式在人马寨村隆重举行。当日上午11时许仪式结束后,东道主想留嘉宾吃午饭,但被大家谢绝:“现在不兴这个,各回各家。”
“‘八项规定’就是好,逢活动就吃饭,不但给当事人增加负担,也太浪费大家的精力和时间。”回家的路上,与会的一位嘉宾感慨道,没有饭桌上的应酬,生活变得简单,能省出更多精力投入工作。 在过去的两年里,旨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现在终于从桌子上、酒杯中解放出来了,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天天接待、赶场子喝酒了。”在三门峡某单位担任要职的李先生说,以前应酬很多,很少有时间陪家人吃饭,现在与父母和妻儿共餐成了常态,感觉特别好。“少了应酬少了喝酒,最直接的益处是身体变好了。以前‘三高’缠绕了我很多年,今年体检各项指标一切正常。”李先生还告诉记者,今年,他所在的单位招待费比往年下降60%,其他相关开支也大幅度下降。以前开着公车上下班,顺便接送一下上学放学的孩子。现在,“八项规定”让大家更清晰地界定公与私。如果忙的是私事,肯定不会再开公家车,开自己的车心里觉得踏实。
“去年过节,没有再给领导们送礼,减轻了很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在三门峡一企业上班的小张说,以前每逢中秋节和春节,他都要绞尽脑汁给领导们打点。“2014年春节,我给领导送礼都被婉拒了,领导还明确要求以后不准再有此行为。”小张说,这种清廉过节的清新之风“真是深入人心”。
采访中,很多干部都表示,不再因迎来送往而疲惫,不再天天被酒精“考验”,不再为坚持原则苦恼,关系简单了,环境单纯了,心态也轻松了。
这一系列的作风改变,换来的是老百姓的认可。“长期以来,老百姓对有些人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公车私用、送礼等歪风深恶痛绝,现在这种行为几乎绝迹了。”家住市区崤山路的市民张宽对这一两年官员们“更接地气”的作风表示赞赏。
两年来,“八项规定”对公款吃喝、节日送礼、铺张浪费等歪风的重创和遏制,整个社会有目共睹,购物卡、高端月饼被打入冷宫,“清廉过节”成为当下官场的新常态。一位高中档餐馆的老板告诉记者,如果高档酒店还在按照以往的思路主营“公家消费”的话,这两年一定过得很惨。“未来我们的出路只能是‘向下看’,推出更多物美价廉、适合百姓群体的产品。”
当“四菜一汤”不再是新闻,当“光盘行动”蔚然成风,当用制度的笼子遏制“舌尖上的腐败”、管住“车轮上的铺张”……“八项规定”不仅成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引子”,也带动了群众监督与自觉改变。
[关键词]金三角区域合作
[主题]三省四市成了一家人
本报记者 李博
盘点2014年,“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肯定是格外耀眼的一项内容。
2014年3月3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标志着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区域合作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多年的行政区划壁垒悄然“破冰”,给三省四市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
“2014年,我们非常关注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取得的新成果,尤其是医疗、旅游、商贸、教育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带给三省四市普通老百姓的实惠。”供职于三门峡市某事业单位的李文波说。
医疗合作是大家较为关注的一方面。昨日是2014年的最后一天,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医保科工作人员忙着统计一年来的合作成果。“从7月到现在,共有280余名山西运城的城镇职工到我院就医,享受到了出院直接报销的医保政策。”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项跨省异地直报政策是从2014年5月17日开始实施的。此外,在新农合方面,我市也在争取出台更多更好的利民政策,方便三省四市的农民就医。
旅游合作方面,2014年7月,经过一次次研讨论证,融合三门峡、运城、渭南、临汾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旅游发展的优势魅力,一个新的区域旅游合作框架重磅落地——以“华夏根·黄河魂”为内涵,整合精品线路,培育区域品牌,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目标。当年12月26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县级旅游联盟在灵宝成立。
教育合作方面,2014年6月7日至8日,黄河金三角职教集团理事会暨书记、院长高峰论坛在三门峡市举行,来自山西、陕西、河南3省10多所学校的领导和专家共聚一堂,共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2014年11月8日至12日,第三届特博会在三门峡举行。其间,在区域合作层面举办了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论坛、黄河金三角区域企业发展融资论坛、黄河金三角生态文明建设合作论坛、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联盟签约仪式等活动,对加快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合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不仅如此,过去的一年,活跃在三省四市的一些民间组织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2014年8月24日,黄河金三角区域婚庆联合会成立仪式暨首届黄河金三角区域婚礼主持人大赛颁奖盛典在三门峡市举行,我市婚庆礼仪协会会员和来自山西运城、临汾,陕西渭南等地的婚庆礼仪协会负责人共200余人参加了活动;当年8月30日,开创跨省跨区域交流先河的黄河金三角足球联队正式组建,2014黄河金三角足球邀请赛同时举行;当年9月25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老年书画展在山西临汾开展…… “新的一年,我们相信一定会有更多领域、更加深入的合作,三省四市的老百姓也将会享受到更多的实惠。”很多市民满怀期待。
[关键词]空气质量
[主题]在碧水蓝天间畅快呼吸
本报记者 徐小龙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在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行榜上,三门峡市空气质量数次荣登榜首。
近年,三门峡天蓝、地绿、水清,广大市民见证了三门峡城市环境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回首2014年,“在蓝天白云下畅快呼吸”是每位市民最深切的感受。家住三门峡市区虢国公园附近的崔女士是户外健身运动爱好者,谈起2014年的空气质量,她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9月,那段时间每每仰望天空,就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天高云淡。每天早晚锻炼身体的时候,我都会忍不住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
三门峡市环保局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截至2014年12月30日,三门峡环境空气质量先后10次名列全国前十名,10月排名全省第一,空气优良天数达到了263天。9月11日和9月15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行榜实时数据显示三门峡空气质量指数排在榜首。
作为三门峡的“老朋友”,越来越多远道而来的白天鹅为三门峡优良的环境质量点赞。2014年12月29日,在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白天鹅数量已经有5000余只。这些圣洁的白精灵在湖面翩翩起舞,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欣赏、拍照。2014年12月6日、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节目连续两日分别以《三门峡湿地天鹅数量创纪录》和《三门峡湿地迎来大批越冬天鹅》为题,现场报道白天鹅在我市栖息越冬的盛况,并突出报道了三门峡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白天鹅及栖息地保护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对生态环境变化感觉灵敏的白天鹅,成为三门峡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最好注脚,“天鹅之城”的美誉远播全国。在湿地公园天鹅湖畔,一位来自山东的何姓老者告诉记者:“看到三门峡的天鹅湖,好像来到美丽的童话世界,让我们真是羡慕啊!”
据市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2014年,三门峡市共投入大气污染治理资金38亿元,针对辖区大气污染特性,确定了燃煤锅炉、机动车尾气、道路交通扬尘、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治理四大蓝天治理工程,并在河南省率先开展了市区燃煤锅炉整治取缔行动,共取缔65家95台燃煤锅炉,解决了燃煤锅炉对市区空气的污染问题;全市25台燃煤机组均建成高效脱硫除尘设施,20台机组完成脱硝工程建设;淘汰黄标车13172台,大力整治机动车污染;住建、交通、城管等部门联合实施的交通扬尘和城市施工扬尘治理工程,有效遏制了道路和交通扬尘。“我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市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说。
[关键词]基础设施
[主题]惠民设施幸福市民
本报记者 汪潭
在过去的2014年,三门峡市区接连不断的民生公共设施建设,不仅为市区增添了亮丽的风景,同时也真真切切地方便了市民生活。
以前,三门峡市区免费公厕数量较少,大部分公厕还实行收费制度。当市民在街头遭遇“内急”时,草丛、树林、墙边等地方就成了“公厕”。这种现象既污染环境,也有损文明。
2014年8月,市区38座环卫公厕全部免费开放。有人说,一个家庭的干净程度,主要看卫生间和厨房。那么,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则要看城市公共厕所的卫生和管理了。38所公厕的免费开放,不仅使城市建设向前迈进了一步,更让城市的文明前进了一大步。“公厕文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重视免费公厕的建设,就是重视民生。”市民李女士说。
2014年8月11日,我市开通17路(三门峡火车站到三门峡南站)和18路(陕州公园到金三角建材物流港)公交线路,进一步完善了原有的公交网络,更好地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务。家住市区前进市场的张先生说:“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要去三门峡南站坐高铁。以前我都得打车到六峰路去坐迎宾一号,现在开通了18路,在家门口就可以坐公交车去南站了。”
2014年夏天,三门峡市住建局对市区大岭南路、文化路、陕源路、陕州路等路段进行了翻修。由于这些路段“年岁”已高,路面出现坑洼不平的现象,给市民带来了诸多不便。此次翻修,让原本坑洼的路面变得平坦而整洁,受到了市民称赞。在日前的采访中,在陕源路上班的王女士指着崭新的柏油路对记者说:“这条路终于修好了,太好了!以前这条路真是脏乱差,现在走在新修的路上,上下班都能有个好心情。”“在平坦的路上开车,心里说不出的舒服。”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陕州路的李先生说。
2014年12月27日、28日,我市首座过街天桥进行了箱梁吊装工作,安装完成后天桥基本完工,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其余几座过街天桥正在筹备中,相信很快就会和市民“见面”。
得知三门峡第一座过街天桥即将投入使用,网友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网友“健欣”说:“咱三门峡也和大城市一样有天桥了,骄傲满满的。”网友“南松”说:“惊喜、给力!”2014年12月31日上午,记者在过街天桥附近见到了市外国语小学6年级学生李丹丹。“以前每到上下学的时候,学校门口就很拥堵,老师负责维持秩序,警察叔叔在道路上指挥交通。等到过街天桥通行后,我们过马路安全了,老师和警察叔叔也不用操心了。”李丹丹笑着说。
[关键词]公益活动
[主题]一首唱不完的爱心赞歌
本报记者 刘玮
如果要问三门峡人,过去的一年里哪些颜色能代表这座城市,那么,一定会有那温暖人心的一抹红。回首2014年,崤函大地处处传诵着一曲曲感人的爱心赞歌,从数九寒冬志愿者走上街头为救助白血病患者义卖玫瑰,到连续多日为解决受灾滞销的建房葡萄,企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从冷冷秋雨全城无数市民为挽救一位素未谋面的伤者踊跃献血,再到一年四季在8路公交车里流动的“百姓道德大讲堂”……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公益活动每天都在上演,感染着每一位市民。
网名为“兰华通讯”的曹先生是三门峡“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的一名会员,“充实““快乐”是他对自己2014年公益之路的评价。“周末,我接送福利院的女孩去琴行学钢琴、为特殊学校的孩子送温暖包、看望环卫工人等……这一年都没闲着!”曹先生兴致勃勃地说,“让我最感动的还是全城献血这件事,没想到有那么多市民积极参与,省里和中央的媒体都报道这件事了。我们心里暖烘烘的,这就是公益的力量,说明咱三门峡有大爱!”
“爱心之家”的足迹遍布崤函。2014年3月,另一支志愿者队伍如雨后春笋在卢氏拔地而起。 正当“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话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卢氏“扶人志愿者协会”的成立给了人们最好的答案。该协会由爱心网友自发组织,旨在鼓励更多人主动搀扶摔倒老人,规避被讹诈的风险。目前,该协会已在全国发展分会和扶人服务站30多个,会员500多人,志愿者7000多人,其中还有不少外地会员和志愿者。几个月来,这些会员共扶过200多位老人。会员马先生说:“我参加协会以来扶过8位老人。助人为乐是咱们中国的传统美德,不能轻易把它丢了。”
除了爱心团体,一些普通人在2014年给人带来的朴实与温暖,令人难忘。
今年53岁的张巧娥,5年前身患乳腺癌,可病魔没有让她丧失生活的勇气,她亲手缝制鞋垫、袖套等送给农民工、环卫工;她走进癌症患者中,鼓励他们勇斗病魔;她走进监狱,给服刑者讲述爱心故事。从2014年3月起,张巧娥在市区8路公交车上发起“百姓道德大讲堂”,向乘客讲述身边人身边事,传递社会正能量。“中国好同桌”李宏坤,一位刚迈入象牙塔的大男孩,连续十年帮助身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同桌,直至其圆了大学梦,树立起了青春的好榜样。
诸如此类的爱心故事、人物不胜枚举……
据三门峡市文明办粗略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有53个文明使者志愿者服务站、400余支志愿者服务队、注册志愿者43000多人。谈及2014年我市开展的各项志愿公益活动,市文明办副主任王文辉说:“这是我市积极倡导‘明理诚信、善做善成’的三门峡精神、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一方面‘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服务精神得到有效的传播,形成了一种浓厚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政府也积极搭建各类志愿者服务平台,大力支持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参与到了公益事业中。”
2015年,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首爱心赞歌会继续在这座城市传唱下去……
来自: 三门峡日报 ;一只丑丑的蛋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