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历经五千年沧桑一直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的古老河南,又一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近一亿河南人民在政治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创造了新的辉煌。一个崭新的河南矗立在了世人面前。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临之际,河南作家在“辉煌中原”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大采风中,选取南阳淅川为看点,通过南水北调这一全国注目的水利工程的源头,三十年来历史性的变迁,全面感受了改革开放巨大成就。 淅川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因淅水(今鹳河)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河南省首批扩权县。全县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折420万亩),其中山地290万亩、耕地70万亩、水域60万亩,辖15个乡镇、2个街道,500个行政村、20个社区,74万人。 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佩甫带队,省作协顾问南丁,省作协副主席郑彦英、王剑冰、刘宪琴、杨晓敏、邵丽、何弘,以及南阳作家行者、廖华歌、马本德和新乡作家冯杰等二十多名诗人、散文作家、小说家和报告文学作家,在南阳和淅川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走访了上述淅川的乡村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到田间地头查看了10万亩辣椒基地、40万亩花椒基地、5万亩湖桑基地和3万亩柑桔基地等;到年产值突破30亿元的淅川铝业集团,作家们不顾炎热,在厂房里和工人们亲切交谈;在丹江水库边上,淅川福森药业打造的福森生态园让作家们不但领略了此地的山水美景,更感到了淅川县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发展的魅力,他们听着淅川的历史述说和对未来的发展愿景,同时感到了这片土地蓬勃发展的力量。 淅川人民正在为首都人民能喝上干净的饮用水而书写着一部可歌可泣的大书,这一点,特别让作家们感动。 省作协在举国上下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举办这次采风活动,也是以实际行动号召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包括灾区人民的生活和重建。因为种种原因,大部分作家还不能前往四川灾区,省作协选择因南水北调工程而“受灾”需大量移民搬迁安置的南阳淅川为采风目的地,也是在另一种意义上为广大作家提供一次示范行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站在烟波浩渺的素有亚洲最大人工湖之称的丹江水库渡轮上,听着淅川县委书记崔军对南水北调工程的介绍,作家们被淅川人民舍小家顾大家,宁愿水淹了美好家园也要北京、天津及沿线人民喝上好水的精神感动了,李佩甫激动地说,我们不但从这次抗震救灾中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从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的巨变,处处都能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淅川之行,美丽了我的眼睛、耳朵和心灵,美丽的淅川大地,是一块文化厚重的土地,建设丹江水库,淅川人民的献身精神可歌可泣,50年来,为了北京人民喝上水,许多企业被关,老城大片麦田将被淹,20多万移民外迁,可以说,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有句诗歌说“石头啊,像人一样坚强”,对淅川人完全可以这样讲。淅川为调水沿线人民看好了一池好水,我期望作家们回去后用生花妙笔为淅川的美丽而呼吁,把美丽的淅川介绍出去。即将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大国医》制作人之一的郑彦英,当地群众为南水北调所作的巨大牺牲和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所感动,他说,这是一个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大题材,这也是一个能体现中原人民顽强精神的好题材,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和对待。 在几天的采风里,作家们不但感受了渠首“水的沧桑”,还感受了淅川人民为了让北京天津喝上不被污染的“纯净水”而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经济社会的崭新面貌。刘宪琴这次回到了自己故乡,作为一个名记和作家,他感慨,我的家乡变化太大了,我写了很多河南的东西,家乡在我心里的情结太重,我一直不敢写,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我要好好写写我的家乡!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一脚踏三省”和“鸡鸣三省”的荆紫关,走在长长的明清古街里,曾让上海周庄人把他的文章刻在碑上的王剑冰说,这几年在文化旅游开发上,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云南的丽江古城、湘西的凤凰古城和山西的乔家大院等,其实在我们河南比如荆紫关,东西文化兼有,南北文化融会,风土人情独特,是需要我们作家特别关注的地方。 领略了淅川的山山水水,也欣赏了淅川独特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近距离接触了淅川的领导和群众。杨晓敏说,通过这几天的采访,我觉得感受最深的是这个地区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前一段看抗震救灾,有感觉说为了抢救埋在下面的群众,一直在提不抛弃、不放弃。我就突然感觉,这种精神放到淅川是非常一致的,这是能服从大局、任劳任怨,甚至锲而不舍的这样一种精神。何泓说,对于淅川,我想说十六个字:积淀深厚,环境优美,牺牲奉献,科学发展。积淀深厚,因为这里是楚始都所在地、楚文化发祥地;环境优美,因为这里山青水绿,空气清新怡人。牺牲奉献,体现了淅川人民顾全大局的担当精神。科学发展,体现在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又好又快发展上。最后,还想送给淅川人民八个字:建功淅川,献功丹江。诗人冯杰说,我给淅川写了个对子,文章小山水,山水大文章。其实淅川人民写的是一个真正的山水大文章,要比我们写的文章更气势磅礴。对南阳文化,我一直很敬仰,淅川也是南阳文化的重要一项,我有一句感受,我觉得南阳是河南文化的盐,河南文化因为有南阳文化而充满了力量。 采风结束后,作家们和淅川有关方面一起召开了采风座谈会。在感慨淅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为淅川今后的发展献计献策。大家纷纷表示,要透过淅川这个点,通过文学的形式,用文学艺术的笔触讴歌河南三十年来经济和社会的辉煌成就,全面展示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各行各业干部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广泛而深入宣传我省改革开放三十来的沧桑巨变,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创作一批反映改革开放的优秀文学作品。进一步鼓舞河南人民,激励河南人民,团结河南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中原崛起而奋斗。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邵丽说,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更进一步地感到了组织这次活动的重大意义,这不是一次单纯的文学活动,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观摩与感受,下一步我们要组织作家进行创作,争取拿出好的作品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献礼。曾经在离淅川不远的西峡工作多年的南丁,今年已77岁高龄,他不但一直参加着各项活动,还象个导游似地给大家介绍着这一带的今昔变化,他最后很深情地说,一条渠水,把北京和淅川温柔地相连,一次采风,让作家和渠首文学地结缘!
伟也娜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