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环保频道 节能减排 查看内容

绿色崛起看焦作

2015-1-14 12:41 | 评论: 0|来自: 大河网

摘要: 她综合实力雄厚,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优美,居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她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一 ...

      她综合实力雄厚,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优美,居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她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一张张耀眼的城市名片;她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

  她就是太极故里、山水焦作,一个从昔日闭塞守旧的煤城中华丽转身而来的“新”城,一个彰显着绿色转型、谱写了一曲催人奋进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歌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曾几何时,焦作——“煤城”之誉,名冠华夏。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煤炭产业的兴盛,也使焦作欠下了生态环境的“账”,沦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2008年3月,国务院将我市列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要绿色、要崛起,不仅是民之所盼,更是政之所为。为此,全市上下迅速达成共识--焦作已到了急需产业转型、绿色崛起的关键时刻,等不得,慢不得。随之,一个百年煤城的“绿色主旋律”铿锵唱响,启动一个个好项目,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加快节能环保技改,加速传统搬迁改造,为发展提供绿色支撑;规划一批新兴产业项目,为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在转型升级的康庄大道上,焦作正在集中发力,全力破题。

  如今,焦作“黑色煤城”的印象已经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云台山、太极拳、四大怀药、产业集聚……这些城市发展的新称谓、新名片。

  1

  发展之困——资源枯竭难为继

  焦作是一座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城市。曾几何时,焦作煤炭年产量超过了1000万吨,累计为祖国建设贡献了3亿吨原煤,一批批和煤有关的企业也在这里拔地而起,资源型产业比重一度超过90%。

  但和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煤炭资源几近枯竭,对焦作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上世纪90年代末,资源枯竭了,传统产业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焦作曾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而焦作的工业,多是由煤衍生而来,其表现为“三高三低”,即重工业占比高64.8%,轻工业占比低35.2%;传统产业比重过高,新兴产业占比过低;基础原材料工业和高耗能工业比重高,精深加工和成套装备制造业比重低。“三多三少”,即初粗产品多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少,传统产品多新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

  由此而言,经济粗放需要转,资源枯竭需要转,结构不优需要转,要素短缺需要转,竞争力不强需要转……焦作,将何去何从?

  危机使焦作人开始清醒过来,在深深地认识到,不转型,发展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只有加快转型,才能持续发展。焦作往哪转?怎么转?转型要遵循客观规律,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能把基础转弱了,不能把特色转丢了,更不能把优势转没了。

  说到底,就是要往“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上转,往为民惠民上转,把发展的目光从地下转向地上,把发展的方式从“黑色”转向“绿色”,一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役迅速在焦作大地全面打响。

  2

  主动转型——积极探索作样本

  其实,早在这之前,以矿起家、因煤而兴的焦作就已开始了具有标本意义的转型探索,尝试走出“矿竭城衰”的困境,夯实在转型中提升的基础--云台山水让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太极功夫让中华文化扬名四海,四大怀药让中外人士有口皆碑,风神轮胎让焦作制造走向世界……

  毕竟,传统资源枯竭了,并不代表无路可走。在焦作市中心,“新东-焦作1898”文化休闲街区已见雏形。街区的背后,是矸石砖厂的废墟,废墟背后,是原焦东煤矿的副井井口遗址。当地人说,这里是焦作的“地层标本”。

  原来,焦作是先建矿后立市,城市围绕煤矿形成,在开采近百年后,焦东矿最终在城市中央“寿终正寝”。起初,当地人在这里建起一座矸石砖厂,消化煤矿留下来的矸石山。那么大的矸石山,后来也被“吃”完了,砖厂被迫关闭。现在,这里被开发为集吃、住、娱为一体的商业中心。“依托煤建立的接续产业,最终还是被彻底与煤不沾边的产业替代,这才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终点。”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导张文忠说。

  2007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对于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要选择好产业转型方向,重点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如今,焦作在转型发展中实现了从“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现在,煤炭产业产值占全市经济产量的比重已降至3%以下;接替产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铝、汽车及零部件、煤盐联合化工、装备、食品、生物六大战略支撑产业,以及风电装备、光伏、光电、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

  以化工产业转型为例,焦作着眼于改造提升化学工业、打造中部煤盐联合化工基地的目标,以盐化工、煤化工、煤盐化工以及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四大产业链为主体,构建以化工原料、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为核心的煤盐联合产业布局,推进氯碱、纯碱、煤化工等产业发展,已形成多门类的化工产业体系。

  同时,焦作着眼于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兴产业的目标,重点培育风电装备、光伏、光电、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开发了风电制动、烫印材料、超硬材料等产品及技术,涌现出一批新兴产业骨干企业。

  身已动,心向前。只要善于发现,新资源就在手边。云台山不仅有风景绝美的红石峡,还有世界绝无仅有的地质岩层宝库,通过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和旅游开发,过去连焦作本地人都不见得知道的云台山,已经名扬四方,每年引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东方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回看转身处,春意早初染。以旅游为支点的绿色崛起--“煤城”焦作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转型之路。而作为中部地区国家首批典型资源枯竭城市,焦作的生动实践还被作为经济转型的样本,写进高中地理教科书。

  3

  借力转身——巧用四两拨千斤

  如果说,以旅游为支点的绿色崛起只是“煤城”焦作转型的初试,那么,国务院批准焦作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改革试点行列,并给予中央财政针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政策和资金支持,则对焦作转型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

  毫无疑问,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是焦作这座活力之城的发展方略。而绿色这一大主题,表现在我们的传统工业上,就是要朝着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向渐行渐近,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实施生态治理,切实改善民生。

  据统计,2007年至2014年,焦作投入产业转型资金4.84亿元,投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72亿元,投入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资金4.14亿元,投入民生保障资金11.08亿元。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经济转型的强大引擎,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以焦作工业转

  型之路为例,无论是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还是从传统产业到现代产业,一条清晰的脉络跃然而出:自主创新正成为焦作全面转型、加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多年来,焦作为摆脱城市因资源枯竭而衰,矢志不渝地主动选择产业转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焦作工业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中悄然提升,渐呈多途径转型平台,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为加快全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步伐,焦作以企业为主体,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组织实施了兆瓦级风电机组偏航制动器、千吨级高性能晶体六氟磷酸锂、热升华成像技术和配套打印设备等一批省重大科技专项,建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特色突出的产业创新中心。

  2013年,焦作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轮胎质检中心获批筹建;新增院士工作站4家,居全省第一。目前,焦作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7家;创建院士工作站13家,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和省级标准达79项。佰利联成为钛锆制品、硫酸铝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者,多氟多主持制定冰晶石国际标准,一批标准焦作掌控,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占领了市场制高点。焦作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连续6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实践证明,这些研发中心源源不断地研制出的各类新产品、提供适用的新技术,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驱动企业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1%,高于规上工业增速4.5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6.4个百分点。

  为突出科技对转型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焦作大力实施科技强市战略,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加大科技投入,压缩三公经费1000万元用于科技创新,年度科技三项费用达3650万元,居全省第三位;建立科学可行的科技评价体系和奖励办法,在全省首家开展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在全省首家试行创新券制度、科技贷款贴息制度,发放创新券5670万元、贷款贴息1851.5万元,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6.8%;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战略合作,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落户焦作,与河南省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签订合作协议。

  4

  善谋大事——项目带动天地宽

  智者,善谋事也。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培育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发展,正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焦作也不例外。

  项目带来的是巨额资金、先进装备、创新科技,必然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然会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经济战略性重组,不断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实现放开搞活,做大总量提高质量。

  为此,焦作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转型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以“十大建设”(铁路、公路、能源、水利、生态、信息化、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10亿元以上项目、教育、文化体育、保税区和物流园区)为重点,强化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2013年,十大建设完成投资262.2亿元,在十大建设带动下,全市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4亿元,是2006年的3.9倍,比2012年增加254亿元,居全省第六位。

  一个“领军项目”可带动一个产业,一批新兴产业将引领整个区域的创业创新。伴随着这些重点攻坚项目的不断推进,全市项目结构进一步得以优化,“以产业带项目、以项目促转型”的成效初步显现。2013年,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5.1亿元,占全市59.4%;各产业集聚区平均完成投资81.7亿元,居全省第三位;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71.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59%,比上年增加4.4个百分点。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至2014年,焦作市安排重点项目1763个,总投资7533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为焦作转型发展积蓄了澎湃后劲,夯实了发展基础。

  焦作是一座以矿产资源开发产业为主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矿业开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大规模的矿业开发活动,在为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矿产开发引起的地面塌陷、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遍布矿区,废弃矿井和堆放的废弃矸石及排放废水引起的土壤和水质污染严重、可种植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诱发灾害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直接危害当地居民和一些企业、学校及基础设施的安全,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挤压了焦作市的发展空间,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为解决这些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为焦作人民打造一道南太行绿色屏障,实现“打造新型工业城市、山水旅游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焦作自2010年以来投入资金约3.59亿,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32个,治理面积约17800亩。

  通过项目实施,修建道路49767米,新增林地2497亩,种植经济林57727棵、其他树种99325棵,种草30928.4平方米,打井9眼、总井深2041.7米,铺设灌溉管道41259.8米,新增耕地2182亩,治理项目涉及乡(村)50余个,促进当地农民年增收350余万元,新建生态公园4个,项目治理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焦作坚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城市功能的完善相结合,因地制宜实施项目。目前,我市利用中央财政投资5395万元的中站武汉钢铁公司废弃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就是依托原矿区浑然天成的地貌、矿产和千年陶瓷文化,通过项目实施,建成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主题公园,塑造一个能体现和提升焦作新形象的亮点;投入近1000万元,刚开工的牛庄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黎明脚步山地公园建设相结合,建成后与中站的主题公园东西呼应,将成为全市区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投入1000多万元的演马庄矿采煤沉陷区二期工程与白鹭湿地公园建设相结合,以自然、生态、郊野的风格,成为野生鸟类的栖息地,和人文花木为一体的开放式湿地公园。同时,湿地公园的采矿疏干排水也解决了下游农民2万多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同时,市政府沿北山规划出一部分商业、住宅用地集中出让,所得土地净收益50%用于北山生态环境治理,以解决政府治理资金不足的问题,确保了治理效果。

  与此同时,焦作通过实施蓝天工程、清水工程、绿地工程和城市水系建设,以及双违整治,焦作的城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2013年,全面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任务,城市空气优良天数为290天,达标率为79.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7.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27%,比上年增加1.3个百分点。

  5

  转型之路——还待借力上青云

  受长期资源型经济的影响,我市经济转型的基础还不稳定、质量还需提高。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产业比重达70%,三产比重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传统骨干企业效益下滑,地方财政收入占GDP占比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还有矿山地质环境急需治理,资金缺口在100亿元以上。

  焦作正处在城市转型的深水区和攻坚期。按照《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明确的路线图,“二次转型”这个重大课题摆在焦作人民的面前。转型发展,不会停步、也不能停步;转型发展,永远在路上。推动提质转型增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面对经济“新常态”,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坚持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总战略的目标下,按照“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的总要求,突出抓开放、抓城镇化、抓改革创新、抓创造新优势四个重点,强力推进“八个方面转型”,强力实施“十大建设”。到2020年,把焦作打造成为青山相拥绿水环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美丽家园,成为中原经济区乃至全国的经济转型示范市。

  爬坡过坎尤需力,好风凭借上青云。我们坚信,站在转型爬坡关键时期的焦作,在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轻装上阵,一个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一个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竞争力的新型城市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也必将为焦作人民带来更多、更大的福祉。

 已同步至 燕子同学的微博
来自: 大河网 ;燕子同学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