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提起信阳,让人们能记住的代名词除了革命老区,就是以“青分楚豫、气压嵩衡”享誉全国的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鸡公山,还有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 而今,再提到信阳,已经有了全新的代名词,那就是生态宜居。这座位于河南和湖北两省交界的城市,能够做到可以把城市轻轻放在山水之间,这是何其的浪漫?这样的城市,怎能不让人津津乐道,耳熟能详? 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最佳环保示范城市、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中国休闲城市、中国节能减排示范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几天前传来好消息,信阳市成功通过全国卫生城市评选综合评审,这是对信阳的又一项认可! 从吹响“生态立市”号角,到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再到进一步提出“生态优势是美丽信阳的核心竞争力”……把生态优势作为信阳发展的三大优势之一,信阳通过下活生态这盘棋,努力走出一条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 环保造就宜居信阳 河南地处中原,信阳在中原之南,这里南北交融、承东启西,属于气候过渡带,降水丰沛,空气质量优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是信阳人最珍惜的财富。 信阳要发展,该选择什么样的路?面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能源消费总量相应增长的不争之实,如何转变传统的高碳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已经迫在眉睫。在坚守青山绿水的前提下,信阳努力推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我们就是要让信阳的蓝天白云、青山秀水成为客商投资创业、修身养性的乐园。生态优势不仅要联系到农业、旅游业,更要紧密地跟现代工业、新兴产业联系在一起,积极探索信阳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如是说。 短短几年,信阳的工业突飞猛进:泛蓝电子、激蓝科技、深圳家居企业协会、中铁集团、沃尔玛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到信阳投资兴业。如今,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生机勃发。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现代家居被列为省重点培育的千亿元产业集群,既形成了产业发展高地,又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梧桐”栖息了“工业凤凰”,信阳走上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增长后劲十足。 短短几年,生态农业在信阳遍地开花:全市初步形成了深山“林、菌、药、茶”、浅山丘陵“牧、果、养、花”、平原“种、栽、插、加”的区域生态农业格局,呈现出“山上种果茶,山下圈鸡鸭,水旁建猪场,水中养鱼虾”的农林牧渔繁荣的生态农业生产景象。在发展生态茶产业上,全市70%的乡镇产茶,种植面积达210万亩,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 2014年8月,信阳市委、市政府宣布实施蓝天工程,将保护环境议题连续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进行讨论。在动员大会上,《信阳市蓝天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就影响城市环境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严控,各县区、各管理区分别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责任书》,拉开了“向大气污染宣战”的序幕。 信阳的森林覆盖率达34.4%,高出全国10多个百分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19个。这里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人均水资源是河南省的3.2倍;水库总库容达40多亿立方米,是中国水库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空气质量连年位居河南省首位。动植物种类繁多,居全省之冠。这一连串的骄人数字,无疑让信阳这一宜居城市实至名归! “信阳能够成为宜业宜游宜居城市,靠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市长乔新江坦言,“我们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把生态优势作为事关信阳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大潜力和最大竞争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着力发展生态产业。” 低碳助力美丽信阳 来自2012年年底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信阳市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中,高耗能行业耗能所占比例达89.78%。这就意味着信阳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污染物排放量较大。 短短两年内,各种淘汰落后产能、遏制“两高”行业盲目增长的行动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持续展开,原来的数据有了明显变化:全市10多家立窑水泥生产线被强行拆除;360多家粘土砖瓦窑场和100多家简单珍珠岩加工企业被淘汰;139家燃煤锅炉设备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77个环评项目总量指标全部进行了网上核准和备案,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增量。 随着中心城区的扩大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出行的汽车越来越多。为了降低汽车污染物排放,倡导低碳生活,2014年4月,全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一期工程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市民说,羊山新区两边的大道上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变多了,城市的空气变好了。同年10月底,在一期项目的基础上,新建覆盖9个站点的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全部完成,继续为推进低碳工作的使命而效力。 2014年4月19日,由河南省体育局和信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开幕。这已经是信阳连续6年以自行车运动为载体,弘扬和传播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此次公开赛不仅有来自国内各省市的选手,还有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斯洛文尼亚等国家的选手,这充分说明信阳全国自行车公开赛所具有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成为扩大开放、增进友谊、促进交流的一张“绿色名片”。目前,信阳市民间发展的自行车俱乐部有10余家,常年活跃骑行的自行车队伍有数千人之多,每天早晚,在信阳沿河大道或者绿水青山、乡村田园之间,都能看到骑行者的身影,这早已成为近年来信阳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理所当然地变身助力美丽信阳、创造美好生活的一份积极力量。 在践行发展低碳方面,除此之外,社会各界的参与可圈可点: 信阳市潢川县人叶榄,从1993年开始游走于世界,进行了20多年的环保公益宣传,足迹遍布全国,并走访了韩国、越南、印尼等12个国家和地区,他是“墨子绿色与和平奖”、“林则徐禁烟奖”和“绿色餐桌公益联盟”的发起人,获得过中国环保最高奖“地球奖”、“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中国当代徐霞客”等荣誉称号。对于这么一个痴迷并关心环保的信阳年青人,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给予了积极肯定,在收到叶榄关于推动公务宴请绿色化和简约化的倡导信后,郭瑞民专门安排市委办公室给他回函致谢,并在全市大力推广绿色餐桌; 2013年5月,信阳市浉河区谭家河乡的农民刘永,在自家的屋顶上建起了光伏发电设备,这些电“自发自用、余量上网”;2013年7月,息县电业局工程师周毓明和他的团队研发光伏发电储能调峰设备有了突破,息县已建成了两座光伏发电调峰电站,并顺利进入试运行阶段;2014年1月,信阳市第一家私企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入所在台区配网,并网容量达到30千瓦,顺利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倡导全面践行绿色、节能、低碳理念,以实际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更成为助力实现美丽信阳的强大动力。于是,信阳低碳环保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很多市民的低碳理念更加清晰,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低碳行动中,为美丽信阳加分。 生态惠及魅力信阳 信阳有山有水,有米有面,外出回乡的信阳人还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信阳的乡村因为美丽而知名。2013年11月,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被纳入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全国只有12个村庄入选,郝堂村是我省唯一入选的示范村。 因坚持用自然环保的方式来建设美丽乡村,郝堂村的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村四面环山,溪水环绕,走进该村就如同走进了画中的村落,这是一位画家在无意中发现的这个美如画的地方,因而也被外界称为“画家画出来的村庄”。在信阳的广大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更多的农村因此受益。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大别山区作为国家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 才有生态便不同。 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这是信阳市近年来努力奋斗的方向所在。对此,信阳市决策者态度明确: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人文环境和生产环境、生态环境,既是群众的利益诉求,更是市委、市政府的责任。得益于有了这些,信阳收获各种荣誉也变成了常态。 “生态优势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坚实基础,前沿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决条件,民智优势是促进产业繁荣的力量源泉。”对于今后的发展,信阳市成竹在胸:依托三大优势,从打造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三大重点领域安排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从严格环境准入机制、建立齐抓共管机制、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强化政策保障机制四个方面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从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培育生态文化品牌三个着力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升。 以“依托生态优势”为线,以“调结构促转型”开局,信阳相续落下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产业的“棋子”,既绿了城市,美了家园,也正在逐步圆着老区人民的致富梦。 “信阳有三好: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最早做出这个评价是深圳手机协会的会长孙文平,后来便成了许多来信阳投资的省外客商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过去一直觉得革命老区是穷山恶水,没想到信阳到处是青山绿水、洋楼别墅。信阳到处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有序、街道的整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信阳真的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类似这样的赞美之词,其实正是对信阳这座轻放在山水之间的豫南小城当下最真实的褒奖。 ![]()
来自: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燕子同学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