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则上说,佛教并没有甚么教条,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戒律。 但是,佛教的戒律,并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于神意的约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 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据伦理的要求而来,所以也是纯理性的。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虽然,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层次的不同而分有 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 ,但其均以五戒十善为基础;也可以说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详细的分科 。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难。 所谓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私通)、不妄语、不饮酒。 所谓十善,乃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并且要戒作恶也戒不去行善,十善是佛教对世间善行的总称。它是以三种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四种语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及三种意业(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所组成的。又称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 总之,佛教对于戒的要求是诸恶莫作与众善奉行,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 会、国家、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的事,都要在这五戒十善的范围之内,尽量不 作,否则,就要尽量去作。作了恶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不过,佛教是开明的。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为,虽作了也不算破戒,如果无心犯戒,虽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结果纵然没有破戒,还是有罪;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应相成,才得破戒的正罪。 佛法对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善的行为不仅对眼前有利,更能对未来生命有所利益。我们说布施是一种善行,通过这一行为,能帮助我们克服自己的贪心和吝啬,使我们的人格得到净化和升华,同时,它还能为我们招感未来的福报。其次,善的行为不仅仅对自身有利,更能对其他众生有所利益,还是以布施为例,我们在自己受益的同时,也给被帮助的人带去了利益。所以,我们衡量一种行为是不是善行,就可以用这两个标准去检验。而不善的行为同样可以用这两个标准去检验:凡是不能对自己的现在及未来都有所利益的行为,凡是不能对自身及他人都有所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善的。所以,我们判断行为的善与不善,主要是根据它的果报来判断。 在我们的生命里有一个清净的宝藏,那就是我们的佛性,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清净宝藏之外还有无明。我们的生命由清净和染污这两种东西构成,这两者都是无始的。佛性是无始的,无明也是无始的,所谓“无始无明”。无始也就是没有开始,在有情生命的流转过程中,贪、嗔、痴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常说“一念不觉”如何如何,事实上我们从来就没有觉悟过,是“念念不觉”。当贪心现起的时候,我们常常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就在它的指使下去贪了,我们的嗔恨、妒嫉、烦恼习气也都是同样。我们的生命时常都是处在这种不觉的状态中,学佛就是要将这不觉的根源彻底铲除。佛法讲因缘,因为有这无始的无明,才会有贪、嗔、痴,才会造业,才会流转。当生命中没有了这些染污后,就不会再有贪、嗔、痴的产生,因为因已经没有了,就象没有种子也就可能长出树来一样。 佛法是建立在因缘因果的基础上,善恶的标准也是建立在同样的基础上。我们了解生命的过去和未来,是以此来指导我们当下的行为,使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
![]()
来自: 佛教知识 ;只有么么没有哒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