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周成保都会早早打开淅川县大自然根雕艺术馆,擦拭抚摸他的旧式家具、根雕、丹江奇石、剪纸等藏品,这时的他脸上准是乐陶陶的,仿佛看到了失散多年的宝贝。 寻根雕根做艺人 生于丹江湖畔、长于丹江湖畔的周成保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他很早就出外谋生。在打工之余,他对学习钻研根雕技术产生了兴趣。 2004年的一天,周成保在丹江岸边等渡船,忽然,路边一具造型奇巧、颇有沧桑感的树根吸引了他,构形巧趣、神美姿千的奇根引发了一连串的意境和联想,树根在他眼里幻化成一名奋力急跑的田径运动员。他被这件源于自然、表达着生灵意蕴和内在生命律动的树根所惊叹折服。他把这枚树根带回家,放置在书架的显眼处,视若宝物。 机缘总是留给那些有心之人。不久,周成保在电视上看到介绍一位根雕艺术家的新闻报道。那些散落于旷野山岭、丹江河川的枯木、残根、怪枝、奇杈,并不都是废弃无用之物,其中许多是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上好根艺作品材料。 “根是美丽的山的灵魂,根艺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人类智慧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从此,周成保走上了一条寻根、雕根之路,并一发不可收拾。10年之后,他建起了一座大自然根雕艺术馆,收藏各类根雕15000余件。 农民收藏成大家 2008年开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大搬迁拉开帷幕。一次回老家看父母,周成保从邻居处得知一些来自山东、河北的外地文物商人从移民手中廉价购进旧家具、门窗,然后运到北京、福建、浙江等地高价转卖给收藏家、博物馆。 这深深震撼了周成保:民俗文物身上体现着浓郁的本土特色和强烈的人文元素,移民村的民俗物品不单是实物,更是丹江沿岸的文化、历史,最能反映出移民的生活状态,若都流失或毁坏消亡了,以后淅川移民回老家还上哪儿找珍贵的“根”? 经过深思熟虑,周成保决定出资收藏移民家中有代表性的实物,建一座民间博物馆,将这些流散民间、将要消失的民俗文物作为文化样本保存。 石磨、斗升、纺车、家具、农具、各种土地契约、票据,木雕、牌匾、碑刻、神龛及石碾、渔叉等越收越多。 以收带展,以馆养馆,周成保从一个农民收藏家进入了文化旅游产业领域。大自然根雕艺术馆、大自然书画院、大自然文化旅游购物城、大自然红木家具生产基地、大自然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等,因为要留住16.5万移民的根,周成保走上了一条文化旅游产业的大路。 留住根脉守住魂 2014年10月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国庆特别节目 “不能忘却的纪念”以“凡人丰碑”为题播出了鱼关移民纪念碑背后淅川大移民的故事。2010年,淅川爱心企业家在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试点移民村——鱼关村旧址建起了一座“鱼关移民纪念碑”,把鱼关全村893位移民的名字刻在纪念碑上。 淅川有16.5万移民为国家舍小家,为啥不能用自己的力量把他们的名字也留下来,让他们乃至他们的子孙归来时,可以来看看丹江,缅怀他们的亲人?周成保决定为淅川16.5万移民修建纪念碑。 经过规划、论证,以及前期大量的移民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移民纪念碑建设工作进展迅速。移民丰碑选址在丹江边的鱼关村,由56块大理石碑组成移民丰碑群。主碑上书“移民丰碑”,52座副碑上錾刻淅川10乡镇184个行政村1276个村民小组16.5万名移民的名字。 “今年,移民纪念碑就要落成,16.5万名移民的名字将留在丹江的青山碧水之间。”周成保感慨地说,“我就想把淅川的根脉留住!”
![]()
来自: 南阳网 ;豫民网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