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壮大主导产业规模。以装备制造、化工、纺织服装、食品、木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以汽车(电动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光伏、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壮大十大产业集群规模,力争十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左右。继续提升产业集聚区“四集一转”水平,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生产性服务功能,做好延链、补链和研发平台建设,力争8个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 培育骨干龙头企业。认真抓好50家重点培育企业和50家高成长型企业发展,力争晋开集团产值超80亿元,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20亿元企业达到10家以上。推进企业战略重组与合作,帮助已落户的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力争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达到10家。重点推进晋开百万吨液体肥料及60万吨复合肥、东大化工整体搬迁等127个重点工业及高新技术项目建设,确保工业项目投资突破300亿元。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围绕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包装和引进一批重点科技创新企业和项目。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继续深入推进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加快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做好七盛角、东京极地海洋公园申报国家a级景区工作,抓好清明上河城、宋都文化商务区、城摞城新郑门遗址、朱仙镇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完成刘青霞故居改造、汴京公园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建成中原明珠文化旅游产业园、建业东京梦华半亩园,启动城墙保护六期、地下城墙展示馆、小宋城二期等项目建设。谋划实施黄河生态旅游观光带。积极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积极融入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叫响开封宋文化旅游品牌。 深入推进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加快42个亿元以上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博物馆、规划馆主体工程,推进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中心、体育中心建设,开工一批商业综合体和城市综合体。加快双龙巷、珠玑巷二期、徐府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建设。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全面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价格、土地、融资等政策,加快建立具有多元活力的服务业发展体系。扶持健康服务、教育培训、商务服务、养老及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 着力打造示范区核心增长极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启动区、铁南区、运粮河组团、水稻乡“四大片区”45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一湖三站两馆两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西湖园林景观,健全郑开城际铁路宋城路站、运粮河站和郑徐客运专线开封站周边配套基础设施,抓好绿地城、红星美凯龙、北大资源城等郑开大道两侧重大项目建设。 着力做大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汽车及零部件、农业机械、空分设备三大制造基地规模,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重点抓好奇瑞微车、祥华北奔、牧宝实业等汽车及零部件项目,德豪光电、智能手机及配件等电子信息项目,方欣生物等生物医药项目,家易择配、土小宝等电子商务项目建设。 统筹城乡示范发展。加快水稻乡生态农业区规划实施,抓好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实施黑池、柳池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村庄搬迁。加快迁村并居步伐,推进辛堤头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抓好马市街、演武庄、瞿家寨、野场、王府寨等29个“两改一建”项目。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编制《谋建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规划纲要》,提升开封战略地位。深入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推动港尉新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深度融合发展,把开封打造成郑汴都市区重要一翼。以老城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核心,保护改造老城,开发建设新城,推动中心城区组团同步协调发展。开展“两改一建”攻坚行动,打造“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新宋风城市风格。启动水系一期(广济河段)改造,加快水系二期周边开发,继续实施火车站周边地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完成华夏大道改造、迎宾路北延、内环路改造、内顺城路改造、魏都路改造、夷山大街北延等道路工程。推进运粮河组团发展,加快建设西部新城区。加快祥符区规划调整。 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建设。继续加快县城升级改造步伐,持续做大县域经济总量,提高县城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县城打造成为吸纳农业人口转移的主阵地。各县选择1~2个中心镇,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城镇发展质量。 着手打造综合交通体系。推进郑徐客运专线、新开铁路改扩建开封段建设,启动郑开城际铁路延长线前期工作。完成郑民高速二期开封段主体工程,确保商登高速、机西高速开封段建成通车。力争打通连霍高速开柳路出入口。升级改造干线公路,完成省道213、218、220改造工程。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强公交场站和综合枢纽站建设,再新增城市公交车150台。 ![]()
来自: 光明网 ;燕子同学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