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作风直接连着党风、政风、民风。在新常态下,开展“一学两争三优”活动,坚持不懈地抓好干部作风建设,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途径,是完成肩负历史使命、加快开封发展的需要。只有进一步增强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压力感和使命感,激发干事热情,使党员干部真正把精力放在干事业上、把才干用在促发展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才能为加快开封经济社会发展汇聚正能量。 双重使命是新期望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在今年省两会期间参加开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省委、省政府对开封发展非常关心,也倾注了很大精力,采取了很多措施。这是因为开封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以郑州为核心,形成一个包括郑汴洛、新焦许在内的大城市群,就会对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起到强有力的带动支撑作用,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开封的发展不仅事关开封几百万人民的福祉,也关系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目标的实现。 殷殷之情,溢于言表。造福开封人民,为中原崛起做贡献,这是开封肩负的双重使命,也是省委、省政府对开封的重托和期望。所以,开封地位十分重要,开封要意识到这个双重使命,开封市委、市政府、党政领导班子也要意识到这个双重使命。 河南更出彩,开封要率先出彩。开封的发展不仅事关开封500多万人民的福祉,也关系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目标的实现。省委、省政府对开封发展寄予厚望,要求开封自觉担当起造福开封人民和为中原崛起做贡献的双重使命,开封必须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赢得竞争中的主动,发展中的主动。 双重使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如何才能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和期望,市委书记吉炳伟坦言:带好班子、带好队伍、带好风气,稳定全市大局,发展开封经济,进一步理清开封的发展思路,科学谋划一批带动性强的发展项目,实实在在推动各项工作,不图虚名,多干实事,不断增强开封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带好班子、带好队伍、带好风气,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好干部作风建设;不图虚名,多干实事,不断增强开封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关键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优良的发展环境。 近年,开封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开封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经济不发达的现实仍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从总体情况来看,开封干部作风的主流是好的,多数部门和单位的形象是好的、风气是正的,工作富有成效,广大干部的整体素质也比较高。但客观分析干部作风状况,在各级干部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影响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面对全省上下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大势,面对兄弟城市抢夺发展高地、抢占竞争先机的逼人态势,面对造福开封人民、为中原崛起做贡献的双重使命,迫切需要一支能干事、干实事、会干事的优秀干部队伍。 开展“一学两争三优”活动,目的就是在全市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打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真正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中央、省委的要求部署上来,落实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切实造福开封人民,为中原崛起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 发展机遇和条件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机遇,是发展的“加速器”。谁抓住了机遇,谁就能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发展。在“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的时代,抓发展的第一要义就是抓机遇。作为一个位于边陲的小渔村,深圳为什么能在二三十年内就实现了向国际大都市的蝶变?最关键的还是抓住了机遇。 纵观开封发展历程中的几次衰落,无不与机遇密切相关。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开封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开封曾经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遇:1954年,省会西迁郑州,开封就从河南的巅峰城市位置上衰落了;“一五”时期国家将对河南投资的重点放到了洛阳,洛阳崛起了,开封落伍了;焦作、平顶山、濮阳等城市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了,开封没有令人艳羡的矿产资源,只得又一次落伍…… 市十次党代会以来,机遇叠加聚集开封。省委、省政府继续实施国家粮食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加快推进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明确提出加快郑汴一体化发展,推动开封建设成为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开封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条件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开封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奋斗,已经步入发展快车道,借力发力、顺势崛起的态势已经形成,前景一片光明。 在市政协委员王建松看来,开封要适应新常态,实现“四个突破”,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就必须善于发现机遇、把握机遇、用好机遇,以时代眼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谋划开封发展,就一定能够在战略机遇期大有作为。 “随着国家粮食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在河南有条不紊地建设和推进,开封这片热土也将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市政协委员甘桂芬认为,难得的历史机遇使我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以大有作为,开封必须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将机遇变成加快建设实力开封、文化开封、美丽开封、幸福开封,加快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的强大动力,齐心协力谋发展,相信开封的发展前景一定更加美好。 慢一步则差之千里,误一时则落后多年。在开封加快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的今天,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紧迫!当前,开封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面临的机遇更是千载难逢,开展“一学两争三优”活动,就是要让全市各级党员干部把全部心思凝聚到干事上,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创业上,把全部本领施展到发展上,做到工作争创一流、个人力争上游、群体百舸争流,不断创造出让群众满意的新业绩。 开封发展目标明确 开封发展机遇和条件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新常态下,抢抓机遇,时不我待;抢抓机遇,兵贵神速! 吉炳伟在全市工业强市对外开放总结表彰大会上系统阐述了我市的整体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加快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抢抓“三大机遇”,就是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和郑汴一体化发展;建设“四个开封”,就是实力开封、文化开封、美丽开封、幸福开封;打好“五大攻坚战”,就是工业强市、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五年成规模、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提升攻坚战;构建“六大体系”,就是新型城镇体系、综合交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创新驱动体系、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六大环境”,就是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积极作为的干事环境、亲商安商的创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天蓝地绿的生态环境、淳朴和谐的社会环境。 市委党校副校长廖海敏认为,加快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是对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深化和提升,为开封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新动力和新空间,为开封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这一推动开封快速崛起的整体工作思路,必须积极作为。 “把开封建设成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关键在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廖海敏认为,开封必须坚持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五大攻坚战”。“五大攻坚战”抓住了强力推进工业发展这一现阶段开封发展的主要矛盾、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五年成规模这一开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这一开封最大的特色、提升城镇化水平这一开封发展的强动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这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最重要抓手,是市委、市政府制定的、被实践证明符合开封实际的重大发展举措。面对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常态、新背景、新要求、新机遇,要着力构建新型城镇、综合交通、现代产业、生态环境、创新驱动和公共服务等“六大体系”,以“六大体系”的建设,为“五大攻坚战”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外部环境、产业支撑、有效服务和强大动力,切实解决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新增长点不足等问题,在增加总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以及新增长点上实现新突破。 面对这些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市各级干部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真正把精神吃透、要求弄清、重点把准,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好结合文章,使工作更富创造性,思路更具前瞻性,发展更具主动性。只有这样,开封的发展才能更有力、更有效。开展“一学两争三优”活动,就是要提升全市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助推开封快速崛起。 经济实力不强问题亟待突破 在宏观环境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市经济社会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增幅位居全省第四,连续4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位居全省第一、第二、第二和第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但是要清醒地看到,开封的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去年,我市GDP达到了1500亿元,总量在全省第13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6.2亿元,总量在全省第10位。但与郑州6800亿元的GDP、833.9亿元的财政收入,洛阳3285亿元的GDP、260.3亿元的财政收入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也与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极不相称。在这次全省集聚区观摩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全省各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我们开封无论是在产业层次、产业规模上,还是在产业链条和发展后劲上都还有很大差距。现在开封的名气大、人气旺,就是底气不足,底气不足的原因就是经济实力不强。 市长侯红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开封的不足直言不讳:综合实力依然偏弱,主要指标总量均在全省中游偏下,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产比重高于全省7.2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低于全省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还不充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7个百分点。战略谋划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主导产业不突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城镇化水平低,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民生领域欠账较多,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城乡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面对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各级党员干部必须要有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能力。开展“一学两争三优”活动,就是要提升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破解难题的能力,学会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和开放的途径去破解各种难题。 唯有实干才能兴汴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全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提出地这8个字,可谓意味深长。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历史上有许多空谈误国的教训,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而唐朝的姚崇,历任三朝宰相,为大唐盛世做出了贡献,临死前有人问他有什么为政之道,他只讲了“崇实充实”4个字,意思是要崇尚实干、充实国库。 世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理想再高远,设计再完美,没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没有付出血汗的奋斗,不可能抵达绚烂的梦想彼岸。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1992年3月,一块巨型标语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中国改革开放“试管”的蛇口工业区毅然竖起。从此,深圳拒绝空谈,坚守实干,演绎了惊天动地的春天故事。 开封西湖蓄水成景,郑开城际铁路开通运营,郑开大桥、东京大桥建成投用,陇海四路、陇海五路、十八大街、十九大街等道路建成通车;一个接一个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我市;“三区”建设气势如虹;以“一河两街三秀”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项目遍地开花……这些都有力地说明:唯有实干才能兴汴! 加快建设实力开封、文化开封、美丽开封、幸福开封,加快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的美好蓝图,靠的是实干,靠的是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奋发有为,务实重干。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只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务实重干、创新实干,才能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攻坚克难,造福开封人民,为中原崛起做出贡献。开展“一学两争三优”活动,就是要强化干净干事理念,营造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增强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压力感和使命感,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增强开封的经济实力,加快建设实力开封、文化开封、美丽开封、幸福开封,加快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
来自: 开封日报 ;张亚鸽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