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他坚持做了一件事 为中州大道几座桥下的农民工兄弟免费送水 新华社记者找了他一天 称赞他“‘义士’送水隐身数载 农民工‘茶棚’润人心” 旧时有茶棚,常建于香道途中的平地、山洼,供香客行人歇脚润口。如今在郑州市区,也有了农民工专用的“茶棚”。有位“义士”在几处民工聚集点设立饮水点,常年提供纯净水。几年来,人们只能看见他送水时匆匆的背影,却始终不知晓其姓甚名谁。 与送水人失之交臂 6月16日上午9点多,郑州市上空的太阳已开始显出火辣的气场。在中州大道郑汴路桥下,三三两两的农民工围坐着闲聊,等待雇主上门。有人光着膀子来回甩衣裳扇风,一边嘟囔着“渴了”,一边拿着塑料瓶往桥北端走。 在中州大道东侧最北端的桥下通道,几个纯净水桶赫然在目。旁边有台饮水机,上面是五成满的一桶水,地上的两桶还没有开封。一位姓张的保洁员说,这儿的水从来没断过,每隔几天,水喝得差不多了,就有一个人开着黑色的小车再送新的来。公交调度室一位姓宋的工作人员透露,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好几年了,大家都知道有人往这儿送水服务民工,但都没跟送水人打过交道,他每次都是卸了水就走,不多停留。 中州大道郑汴路桥下是农民工的一处聚集点,进城打工的人习惯在这里等活儿。半个小时内,就有七八个人到饮水机处接水喝。“你来得不巧,那人今天早上刚来过。”另一名保洁员远远地冲我喊。从她口中得知,这个神秘的送水人来无定时,早上、下午、晚上都有可能出现,只要水快喝完了,他就及时换,好像有特异功能。“人家看着也不像大富大贵的人,穿得很朴素,能坚持免费送几年水,真难得。”提起送水人,她连竖大拇指。 问了几个人,知道离此不远还有一个送水点,在中州大道农业路桥下,也是农民工聚集的地方。运气好的话,也许能在那里发现点线索。 追不到的送水人 中州大道农业路桥下,正对着农业路口的一个桥墩旁,散落着几个蓝色的水桶。桥墩的另一侧,十来个民工围坐一圈打扑克。 此时是上午10点半,大街上车流人潮汹涌,一位年约六十岁的老人从三轮车上急匆匆地下来,手握透明玻璃杯直奔水桶。他走近略一停顿,然后搬起水较少的一个往自己杯里倒。动作十分娴熟,看起来像是常客。记者赶忙上去问,他说,这儿天天有水,谁想喝谁喝,是好心人支援的。 打牌的人闻声探过头来,一听是说送水的事,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一个脸庞黝黑、浓眉大眼、年纪三十岁上下的人扯着嗓门喊:“那人送水好几年了,可是个大好人!” “一送就送五六桶,多的时候十来桶,这儿从没断过水。”另一个人急着插话。 知不知道他是干啥的? 一个年纪略长的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回道:“跟俺算是同行吧,搞建筑的,发财了。” 附近的人大多见过送水人,在他们的描述中,那人约摸四十来岁,不爱说话,每次都是一个人开车来。 在桥的北端,也有一处送水点。T101路一位姓贺的调度员告诉记者,在她印象中是今年年初开始有人送水的,主要是民工来喝,也有行人。“找他可不好找,也不知道他啥时候来,有时远远地能看见他一个人影,反正水是没断过。”她的语气流露出赞许的意味。 寻访之路仍在延续 一天走访下来,对这个送水人还是知之甚少。 除了确定他几年来坚持给农民工送水喝、不爱说话、是个中年人之外,其他几乎一无所知。 有人说他非大富大贵,也有人说他发了财。为什么会有给民工送水的想法?送水几年,开支多少?家人对此有何看法?送水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这些问题都无从解答。 在农民工聚集的大桥下,白色的公交停车场围栏映衬着几只蓝色的水桶,给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平添了几分宁静、温馨的气息。旁边的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人群步履匆匆,那位送水的“义士”也许就隐身于其中。对他的寻访之路,仍然在延续…… 从去年开始,晚报记者苦苦寻找他的踪迹 昨天,几经周折拿到他的手机号码 郑州“送水哥”有几句心里话 托晚报给大家说说 “希望大家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我个人只想静下心来,把送水的事继续做好” 昨天,是周口太康小李来到郑州的第一天。 刚刚收完麦,小李趁农闲来郑州打零工。 像其他工友一样,他也在中州大道农业路桥下等活儿。 中午时分,天气有些闷热。小李把手伸进裤兜,摸了几下,掏出几张发旧的纸币。 “买瓶矿泉水去。”站起身,小李拍了拍屁股,往桥东走去。 “兄弟,别去了,咱桥下有水啊。”旁边一位工友赶紧叫住小李,往桥南的方向指了指。 顺着桥下往南不足200米的桥墩下,摆放着一台崭新的饮水机。 “刚来不知道吧,咱这桥下几年来都不缺水喝。”来自开封的工友小张笑得很开心,“有位热心的老大哥,几年来一直在给咱送水,幸福吧。” “送水哥”这个人,晚报一直在追寻 去年9月,一家媒体曾刊发过这位热心人送水的报道,由于未能见到他,所以报道篇幅较小。 从那时起,晚报记者一直想找到这位默默无闻的热心人。 然而,当晚报记者来到中州大道时,公交调度站一名工作人员说,天气转凉,饮水机已被热心人收回。 在公交站调度站做保洁的张女士说:“每年天热,他就会来,给桥下的农民工摆好饮水机。” 今年5月,郑州刚刚热起来,晚报记者一有空就来到桥下,静候他的出现。 “我在这很多年了,从2009年桥下开始有水的时候就在。”来自开封的张拴柱做了一个很无奈的表情,摇了摇头,“可惜,一次也没见过他。” 3月份的一天,有件事让张拴柱印象很深。 那天中午,张拴柱看到了一位开黑色捷达轿车的人,不停从车上往饮水机旁搬水。 张拴柱飞快地跑了过去。那位高高瘦瘦的男士却告诉他,自己只是受人之托来送水,其他情况一概不清楚。 事后,张拴柱曾细细想过,或许那位高高瘦瘦的人,就是送水人。 晚报记者多次追寻, 看到一次背影 桥下的送水点有3个,沿着中州大道,分别设在郑汴路、农业路和东风路口。 所有见过送水人的都说,每次送水,这位热心人停留的时间都很短,短得让人来不及和他说话。 6月17日中午,晚报记者再次来到中州大道农业路口,远远盯着桥墩下面的饮水机,期待着奇迹的出现。 2个小时过去了,只看到几位工人拿着空瓶子接完水后一饮而尽时的喜悦。 晚报记者决定,前往下一个送水点。 距离郑汴路送水点还有200米时,晚报记者突然看到了一个穿灰色短袖的男士忙着整理饮水机旁边的空水桶。 他快速将收拾好的水桶装进车里,匆匆开车离开。 “这几年,我也曾见过他几次,但每次他都不和别人说话,停2分钟左右就走了。”公交调度站的张女士对这个匆匆离去的身影比较熟悉。 带着一丝遗憾,晚报记者围着桥下转了几圈。 “来了这么多次,我都认识你了。”终于,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口中,晚报记者找到了送水人的手机号码。 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只为农民工兄弟喝点水后有力气干活 打通电话,晚报记者说了好些话,终于,他开了口。 他姓李,今年50岁,只是一家建筑工程公司的小负责人。 每个月平均不足2000元的收入,而且还因经营的情况变得不太稳定。 他向女儿借了一些钱,买了一台制水机摆在家里。 平时送的水,都是李先生家自己加工的。 “老婆负责制水,我负责送水。”李先生的家里变成了一个微型的纯净水加工厂。 说起三年来一直坚持送水的原因,李先生笑了,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话:“没有更深的想法,夏天热,缺了水,他们哪有力气干活?” 在李先生的工程队里,农民工的身影是他最熟悉的。 农民工干活时的一个印象,深深烙在李先生的心里:“光着膀子的农民工兄弟,满身汗水在烈日下干活……” 李先生下定决心,每年天气炎热的时候,自己就开车给农民工兄弟送水,好让他们有力气干活。 从2009年开始,李先生把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 3年来,他设立的三个送水点,没有一台饮水机上中断过饮水。 他有一点希望:为了农民工兄弟,请爱护每个水桶 李先生讲了一件让自己心痛的事。 6月初的一天,他开车路过中州大道郑汴路送水点,刻意停下车,在一旁看看还剩余几桶水。 “心里突然很难过。”李先生叹了口气,静了几秒钟,声音变得有些低沉,“我看到,地上所有的水桶都不见了……” 李先生沿着附近的绿化带不停寻找,一位环卫工告诉他,远远看见几位路过的行人,喝完水后顺手提走了水桶。 李先生的声音有些哽咽,丢失水桶的事,以前就曾给他带来过不小的打击。 但偶尔心里会出现矛盾的李先生还是决定,将送水的事坚持下去。 “这么热的天,能给这么多人送水喝,心里很舒服。”李先生说,只希望经常丢水桶的事能够少发生,“最多的时候每天丢五六个水桶,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李先生说,3年来,他至少买了100多个水桶,每个水桶的价格是20元。 他有一句话,想通过记者带给大家 李先生说,最近2年,打听他的媒体很多。 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立场,始终不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 “希望通过晚报,把我心里的想法告诉大家。”李先生有些腼腆,他思考了近1分钟的时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希望大家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我个人只想静下心来,把送水的事继续做好”。 开封的张拴柱,周口的李光清想对李先生说句话 来自开封的张拴柱一直把寻找送水人的事挂在心上。 他每天在桥下等活的时候,都会刻意用心去看护饮水机旁的几个水桶。 他希望有一天,自己见到李先生时,能多少尽点心意,多帮李先生搬几次水。 周口的李光清平时不爱说话,他总希望有一天见到这位曾让自己在郑州有了“家的感觉”的李先生,能当面向他说一声“谢谢”!晚报和你们一样,也想对李先生说声“谢谢”。
来自: 中国好人网 ;燕子同学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