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桑榆和他的《千家姓》。 □记者 郝亚伟 孙影影 文/图 核心提示:中国的姓氏很多,从唐朝起就有人编写《百家姓》,宋朝时又有人对《百家姓》重新编写,收集姓氏500多个。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姓氏早已不能适应各民族之间的交际和文化交流。感叹于中华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市74岁老人桑榆迷上收集姓氏,经过12年的整理收集,他编写的《千家姓》日前出版,书中共包含单姓1792个,复姓68个。 偶然结缘 喜欢收集姓氏 74岁的桑榆花白头发,精神矍铄,在并不宽敞的屋子里,他抱出一叠手写稿和摘抄本,凌乱地摊在土炕上。这些资料如果叠在一起,足有一尺高。 桑榆是一名退休干部,很喜欢看书、读报,尤其热爱古代文学。老人退休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萌生了收集姓氏的想法。“当时我很喜欢看《今日说法》栏目,主持人撒贝宁的姓氏引起我的注意。”桑榆告诉记者,他认为《百家姓》覆盖面较窄,里面仅仅包含了中国人的部分姓氏,其中汉族人姓氏较多,而少数民族的姓氏很少,不能适应现在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人际交往与文化交流。因为不熟悉,就会出现写错、读错的情况,闹出笑话。于是他就想在《百家姓》的基础上收集更多姓氏,打造《百家姓》的升级版——《千家姓》。 从那以后,每当在报纸杂志上发现罕见的姓氏,他就会记录下来,并把报纸杂志保存起来,作为收集这个姓氏的依据。“现用姓氏远不止《百家姓》上的500多个。我花了12年的时间,已经收集到1800多个姓氏。”桑榆说,他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收集姓氏上。另外,他还托朋友打听,看谁的亲戚朋友有比较特殊的姓氏,然后记录在他的《千家姓》里。 执迷姓氏 收集路途漫漫 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姓氏代代相传,可以说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桑榆也希望自己收集的知识可以满足人们对更多姓氏常识了解的需求。十多年来,他花费大量时间在收集姓氏上,查阅各种古籍和新老字典,凡是注释条目里注明是姓氏的字他都一一摘录下来,抄到笔记本上,并且每收集一个新姓氏,他就会到书店、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考证其来源。 在桑榆家,记者发现很多纸片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这些都是我在书店看书的时候摘抄下来的。”桑榆说,为了收集资料,前些年自己几乎每天泡在书店或者图书馆查阅资料,“图书馆内的书不能带走,我就坐在图书馆抄,一抄就是一整天,根本顾不上吃饭。”然而,比起在图书馆抄书的日子,在书店做小抄的日子更是令他难忘。“自己经济条件有限,不能每本书都买下,于是在图书馆查不到的资料就去书店找,不管冬夏,遇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就坐在地上开始抄。”桑榆说,“刚开始收集的时候很顺利,可是越到后来,收集得越多,发现新的姓氏也就越难了。” 一张一张的小纸片,上面写着各式各样的字,还有注音。给《千家姓》注音是桑榆的又一个决定。他说,很多不常见的姓氏,也是不常见的汉字,一般人不认得,所以他决定给《千家姓》注音。 痴迷12年 出版《千家姓》 12年的日积月累,至今桑榆已收集到1800多个姓氏,整理排列后编成了一本《千家姓》。他介绍说,这些姓氏有的是根据别人的姓创制的,有的则是这个姓的族人自己创制的,有的是以谥号为姓的,也有的是以地名为姓的,每个姓氏都有一个故事。在收集姓氏的过程中,桑榆把关于姓氏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也一一收集进来。 有意思的是,在排列姓氏的时候,桑榆没有按照拼音顺序,而是将《百家姓》中的四字组合,改成了七言组合。“你看这句‘庸贤奋斗焱攻独,百姓拥随共产党’,我按照七律诗的结构,将姓氏组合在一起,体现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大繁荣的局面。”桑榆说,1800多个姓氏被编撰成句,同时体现着韵律美、形式美、整体美。 今年8月底,桑榆拿到了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的《千家姓》,淡绿色的封面上“千家姓”三个字很显眼,桑榆很激动,他向记者介绍,这本书包含了单姓1792个,复姓68个,全书30多万字,内容分为“千家姓”和“姓氏简释”两部分。 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却自费印刷2000本《千家姓》,桑榆最大的心愿就是这本书能够像《百家姓》一样在全国推广,成为家喻户晓的读本,也希望中华文化精髓不断传承……如果您有意阅读老人出版的《千家姓》,请与我们联系。
来自: 安阳晚报 ;不离;不弃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