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内蒙古等地区出现大范围强沙尘暴,北京也遭遇13年来最强沙尘天气。沙尘暴虽基本未波及我省,但包括郑州在内的一些城乡,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受到扬沙浮尘影响。反思刚刚归于平静的沙尘天气,我省的扬沙扬尘从哪里来?生态建设能有什么作为?4月17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扬沙从哪儿来?“本地沙”就在脚下 “此次扬沙天气影响我省的主要是‘本地沙’。”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夏丰昌告诉记者,沙土就在咱脚下,从郑州花园路向东,经中牟到开封祥符区,再到民权,不少工地挖出的多半是沙土,只不过城市硬化的覆盖,让我们难以明显感觉到。 资料表明,黄河历次改道、决口泛滥和风力再搬运,在我省形成了大面积沙化土地,主要涉及郑州、开封、商丘、安阳、濮阳、鹤壁、新乡、焦作、周口、许昌10个省辖市的45个县(市、区)和兰考、滑县、长垣等3个省直管县。 “沙化土地是影响这些省辖市城市的主要风沙源。”夏丰昌说,2000年以来,我省开展了大规模的治理工程,成效明显,但扬沙扬尘天气依然存在,影响到沙区农民的生产、生活和郑州、开封等城市居民的出行。 夏丰昌同时表示,城镇拆迁、工程施工等也助推了区域内扬沙扬尘天气的形成。 治理成效咋样?全省沙化土地减半 沙地没有林,有地不养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徐瑜林说:“经过60多年的固沙造林和营造农田防护林,沙区内原有的流动沙丘和流动沙地绝大部分已改造成为固定、半固定沙地(丘),通过引黄灌淤等治理措施多数被改造成良田。” 据监测,我省沙化土地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33万亩,减少至目前的约900万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引起各级政府和群众的重视,沙化土地治理步伐明显加快,重点治理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以滑县为例,现已成为全省第一产粮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如何减少扬沙?生态建设人人有责 夏丰昌说,治沙成效虽然显著,但形势依旧严峻。中央强调绿色化,要求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防沙治沙同样离不开各行各业和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长期监测表明,沙区有了防风固沙林和农田林网的保护,不但沙土“扬”得少了,干热风等自然危害也基本消失,年均增产粮食10%。专家表示,要遏制一些地方的防护林“苗圃化”势头,在坚持“乡土乔木当家、适地适树”的原则下,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防止生态防护林滑坡。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引黄灌淤、翻淤压沙、增施有机肥、客土压沙等手段加快让沙土变壤土,实现根本治沙,减少沙随风起,提高土地生产力。 此外,在施工建设中,应强化环保意识,增加洒水降尘、覆盖防尘等有效防护措施。
来自: 人民网 ;燕子同学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