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环保频道 低碳经济 查看内容

郑州绿色交通:未来3年将布设4万辆公共自行车

2015-5-25 18:26 | 评论: 0|来自: 新浪网

摘要: 结合城市生态廊道、绿地公园构建慢行休闲网络;结合城市道路设施改造,构建慢行通勤网络;积极筹建公共自行车系统……昨日,记者从市政府了解到,我市构建慢行系统分为三个层面,多措并举引导市民绿色出行。目前,中 ...
      结合城市生态廊道、绿地公园构建慢行休闲网络;结合城市道路设施改造,构建慢行通勤网络;积极筹建公共自行车系统……昨日,记者从市政府了解到,我市构建慢行系统分为三个层面,多措并举引导市民绿色出行。目前,中原西路、三环路等21条(段)“两环三十一放射”生态廊道已建成“绿道”慢行系统500余公里;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建设为内容的“公交都市”创建成绩斐然;未来3年内计划在四环之内布设4万辆公共自行车……

  三个层面


  构建慢行系统

  近年来,为缓解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混行引发交通拥堵的问题,协调各种交通方式均衡统筹可持续发展,我市从2014年起编制了《郑州市慢行系统专项规划》,该规划将郑州市慢行系统建设分为三个层次:

  结合城市生态廊道、绿地公园构建慢行休闲网络。构建“三十一廊、两带、两环、七链”的绿道慢行休闲网,总长约713.5公里。其中,“三十一廊”依托“两环三十一放射”;“两带”为沿黄河休闲慢行廊、南水北调慢行廊;“两环”为城墙遗址公园慢行环、龙湖滨水休闲慢行环;“七链”为基于金水河、熊儿河、七里河、东风渠、须水河、潮河、贾鲁河的生态滨水慢行廊道。

  结合城市道路设施改造,构建慢行通勤网络。通勤性道路分为自行车廊道、自行车集散道、自行车连通道三级。其中自行车廊道作为慢行通勤网络建设的重点,共规划了22条,总长度约212.6公里。建设内容为:结合道路断面改造分为绿化带隔离类、物理隔离栏类,有条件的可设置自行车彩色专道。

  积极筹建公共自行车系统。计划采用“政府主导+国企运营”的模式,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

  公共自行车建设目标确定

  截至目前,中原西路、三环路等21条(段)“两环三十一放射”生态廊道已建成“绿道”慢行系统500余公里。这些位于道路红线以外生态廊道内的自行车道,不仅从城市交通布局上实现了快行系统和慢行系统的分离,而且增加了自行车道周围的负氧离子含量。

  不久前完工的文化路抢修工程,共设置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隔离护栏、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隔离护栏9000米,在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道路两端设置约900个阻车桩,避免机动车进入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在文化路(农业路—北环段)设置了公交专用车道,通过硬隔离和交通标线基本实现了路权清晰、各行其道及公交优先。

  我市公共自行车建设目标也已确定:未来3年内计划在城区四环之内布设4万辆公共自行车,今年将在二环内投放2万辆。

  全方位提升公交服务能力

  我市已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创建城市。按照公交都市创建目标:到2017年,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的比例应达到60%以上。

  目前,各项“公交都市”创建工程建设正在扎实推进,地铁1号线一期已竣工并投入运营,2号线一期建设进程不断加快,1号线二期、南四环至郑州南站城郊铁路工程一期、5号线已实现全面开工建设,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总里程达130公里以上。未来将形成“一环+十字”(一环:地铁5号线环线;十字:地铁1号线、2号线)和局部放射的轨道交通网。

  另外,三条有轨电车线路今年将采用PPP模式开工建设,争取2016年建成通车,建成后分别与地铁1号、2号、3号线无缝衔接,加强郑州市区与郑上新区、新郑市、经开区之间的交通互联,方便沿线居民低碳出行。

  其中,中原西路线全长36公里,设站33座,主线起点为地铁1号线西流湖站,沿郑上路、雪松路、中原西路、广武路地面线为主敷设,终点位于广武路北端荥阳四方车辆厂西侧;航海东路线全长33.1公里,设站29座,起点位于地铁5号线经开第八大街站,终点位于中牟县中兴路;郑新快速路线全长22.6公里,设站16座,起点位于紫荆山路、航海东路交叉口(地铁2号线与5号线换乘点),向南沿紫辰路——郑新快速通道敷设,终点位于郭店镇南部。

  今年,我市还将开工建设东西向穿越中心城区的陇海路快速公交系统。2017年,实施南北向穿越中心城区的文化路—二七路—正兴街—京广路快速公交通道工程,并结合郑州都市区“两环三十一放射”廊道建设配建快速公交线路。结合郑州都市区建设,在“两核六城十组团”各组团间建设快速公交系统。每年还将新增支线和微型公交线路10条以上。
 已同步至 燕子同学的微博
来自: 新浪网 ;燕子同学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