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第一次听说“煎茶”这个词。以前只听过煮茶、泡茶、喝茶,倒是不曾听过“煎茶”。我国悠久的茶文化上可追溯至唐朝。 唐代以前是没有茶的,直至人们开始采摘生叶煮水饮用,才有了煮茶一说。陆羽在《茶经》里极力提倡煎茶法,煎茶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并制定出一套较完整的煎茶方法。这也是中国茶道形成的一大标志。 煎茶起源于何时何地,史料也未曾明确记载。但人们似乎可以从苏氏兄弟的诗句中,找到踪影。北宋苏轼《试院煎茶》曰"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其第苏辙有歌和之,诗云"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芳甘。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兄弟俩一致认为煎茶出自西蜀。 那么“煎茶”和“煮茶”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煎茶是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煎茶法的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就在于对煎茶法有一套完整的茶事实践程序,茶事活动具有了文化品味和精神追求。 另外,煎茶时不再加入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调味品,只加入少许精盐,以调和汤味,晚唐以后煎茶时也不再加盐,成为完全的清饮法。煎茶的过程相对于煮茶显得更有乐趣。 首先是末茶的乐趣,将散茶经炙茶、碎茶、碾茶、罗茶得到茶末,陆羽在《茶经》中说:“末之为上者,其屑如细米。”茶磨得越细越好。碾茶时不仅能欣赏到茶末清香,更能领略到玉屑出磨、眩转入瓯的乐趣,正如范仲淹曾呤:“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煎茶对茶叶的选择比较宽松,煎水就尤为重要:山泉为上,井水纯净水或自来水各有讲究,关健是候汤,要学会神辩,一沸水嫩、三沸水老,二沸三沸间恰好。在近三沸时投茶,初沸时止沸,静置半分钟,出汤。 煎茶主张饮茶要趁热连饮,因为“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茶一旦冷了,“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书中还谈到,饮茶时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特别口渴,就不值得喝了。 在此期间最有名的当属安化煎茶。安化煎茶,又称大碗茶。煎茶多用陈年老红茶。正如清代陶澍《咏安化茶》诗中写的“茶成与商人,粗茶留自啜。”这种茶用一个专制侧边开口的蔑蒌装着,长年吊在火炕上让烟薰。煎茶时,取下一把茶叶洗静后丢入开水中煎几分钟,倒入茶缸,供一两天饮用。煎茶喝起来略带香甜味,夏天饮很解渴。住在大路边的人家,随时让过路客人到家饮用。一路还有很多茶亭,渴了可随意到路边人家或茶亭歇息喝茶。不分贫富贵贱,老幼妇孺或挑夫走卒,热情的主人等客人刚坐定就送上了一碗红彤彤的凉茶。如果客人未喝够,还可自己进屋斟,直到喝够。 安化茶马古道茶商捐资和群众集资修建了几十座便于路人歇息喝茶的风雨桥如洞市永锡桥,还有上百座茶亭。 煎茶,在冬天还专制有保温的木桶,开茶倒入陶器包壶可在木桶内保温十来个小时。包壶有大小不等,包壶足可存入约30煎茶,以招待乡下来购货的顾客。壶,口小肚大底小,壶嘴从肚边中部申出与壶口平齐,口边有四耳用于提运。保温木桶成园鼓形,底部架两边有轴,装在茶架上,桶盖上装有活动的雕花横木闩扶手,用以搬动茶桶斟茶,架上安有能搁好几个茶杯的长形杯槽。瓦包壶放入木桶,周围塞旧棉絮或稻草保温。这种包壶,几乎每家必备,成为梅山茶文化特有的茶具。 近年来,人们对煎茶的兴趣越来越浓,青睐煎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就连我这个不甚懂茶的人,也不觉神往不已。自己动手,煎上一壶上汤佳酿,该是一种怎样的享受……
来自: 河南文化产业网 ;十七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