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小麦收获的季节,麦收之后秸秆的禁烧和出路,几乎成了每年这段时期热议的话题。收麦时节,禁烧宣传车每天穿行在地头,车子的喇叭宣讲禁烧政策。为了不让秸秆化作污染环境的烟雾,今年河南多地升级秸秆“禁烧令”,特别是郑州市规定,禁烧秸秆时段一个火点就要罚款100万。(5月29日新华网)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经济可以无限发展,生态与环境的容量却是有限的。就地方经济发展而言,GDP的增长当然是直观上最为重要的。但具体如何运作,是不顾一切粗放式地发展还是建立起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一套产业链,所呈现的结果是有着天壤之别的。除了在发展模式上的不断创新,推动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还需要具体的“抓手”。 简而言之,以创新为引领,全面促进地方的环保素质的提高。应工作两手抓,“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从而达到多方共赢的态势。虽然据科学的调查研究,燃烧秸秆并不是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当成千上万秸秆被堆积如山,燃烧产生的烟尘如“烽火狼烟”般升上了天空,这样的做法怎么可能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呢?秸秆“禁烧令”可以说是比较强硬的规定,出发点是极好的,但未必能尽收其效。 要谨防借环保之名破坏环保,很多环保项目表面上搞得轰轰隆隆,实际上都经不起推敲。广州曾举报过一次“萤火虫文化节”,旨在提醒公众要重视保护环境,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严重影响萤火虫的生存,反倒是给环保添了一次堵。没有制度的保障,管理就将日益混乱,破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完全与和谐社会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在环保领域,就应该加强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宣传环保理念,传授环保知识,使之渗透至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去。而不是让高压政策萦绕在人们心头,即便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肯定不是最为科学的方法。在一项环保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只有争取到社会舆论的理解和支持,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才会充分地调动起来。 宣扬环保理念远比“禁烧令”本身有意义,这样的思维方式将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毋庸置疑,环境问题是个典型的综合性问题,所以绝不能单靠罚款等行政手段来解决,同时还需要政府、舆论民众的多方通力协作才能完成,毕竟这是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唐晓慧)
![]()
来自: 光明网 ;燕子同学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