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投资6.3亿元的中华姓氏文化产业园和投资4270万元的杂技文化产业园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濮阳县立足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强县的帷幕正式拉开。 濮阳县素有“帝舜故里”“颛顼遗都”“中华龙乡”的美称,上古文化、龙文化、姓氏文化、宋元明清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璀璨夺目。该县历史文化古迹星罗棋布,拥有“中华第一龙”的出土地西水坡、卫国都城五星高城遗址、见证民族融合的杨什八郎唐兀公碑遗址等3处“国保”单位,瑕丘遗址、马庄遗址、程庄遗址、濮阳古城墙等63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濮阳县拥有丰富的姓氏文化资源:颛顼后裔、舜帝后裔、大禹后裔、帝喾后裔有张姓、尧姓、孙姓、柳姓、夏姓等200余个姓氏源于濮阳,约占华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全县有94个项目被列入各级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大弦戏、大平调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清河头乡娄昌湖村杂技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该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 濮阳县把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措施,明确提出“实现由‘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跨越”的目标。“把历史文化旅游与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实现效益最大化。”濮阳县委书记张宏义说,“中华第一龙、姓氏文化园与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美景遥相呼应。如果再把瑕丘遗址、黄河生态游览区等休闲景点圈入其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那么,濮阳县‘享有盛誉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必将愈加响亮。” 为此,该县重点谋划实施13个精品文化产业项目。在县城东部实施占地265亩、总投资1亿元的龙文化公共绿地项目,在濮阳县国庆路西段实施占地57亩、总投资5000万的澶州州府复建项目,在濮阳县城西部谋划占地1200亩的开州古城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谋划瑕丘帝舜文化景区、明清古十字街区保护提升、开州明阀园、中华“和圣”文化产业园、濮阳黄河生态游览区、西夏民族风情园、中华寿星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共计概算投资22.8亿元。 为确保产业项目的谋划、招商和实施推进,濮阳县运用“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市场运作”模式,成立濮阳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由县长挂帅,定期召开论证座谈会,论证谋划、顶层设计。围绕发展文化产业谋划的项目强力招商,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招大商、大招商,着力打造有影响力、有品牌优势的文化产业。
来自: 市政府办公室 ;张亚鸽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