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傍晚,文化部,弘宣部,慈善部的30位同学,在德尘居楼前,排着整齐的列队,出发前往西山陵园,到墓地去体会无常,进行一次生命的省思。 临行前,贤启法师引导大家:今晚同学们发心去西山陵园体验,这都是大家自愿的。僧团也有这样的课程:思维无常,思维决定今晚必死。现在大家试想8点钟必死。7点钟到达那里,等于是考察我们自己的墓地。到陵园后,我们会写一份自己的生命回顾,或叫做生命遗嘱,8点钟进入我们的中阴身,通过中阴身进入我们下一期的生命。 我们常讲历事练心,只有面对真实情景的时候,我们内心才会有真实的作意,和真实的想法。路上我们要念佛,同时让自己慢慢进入这种今晚必死的心态,到那里写我们的生命回顾的时候,才会做较深入的反省。只有靠着种种形式的反省,慢慢在内心里才能建立自己生命的方向。主要的意趣就在这里。 大家一路无语,心中默念着佛号,步履坚定,走在前往“下一期生命”的路上。 我们准时到达了墓地。很多同学是第一次来墓地,对这里的环境,氛围很陌生。在法师和丁妈妈的带领下,大家首先去看望了一位故去的同行,来到王钊的墓前。伫立在这位去世不久的同行墓边,大家百感交集。数月前,还朝夕相处,一起讨论、学习,他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可转眼就变成了阴阳两隔。这让我们明白再不舍的挽留,也阻挡不住无常的脚步。我们需要感谢他的示现,让年纪轻轻的我们懂得去体会生命的脆弱,无常的真实,懂得珍惜每一个呼吸的瞬间,珍惜身边的每一个音符。大家为他献上了净水,食物,和一束平凡的野花,以此表达对他的缅怀。而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自己的缅怀,因为我们也即将走进这个地方。之后法师带领大家齐诵心经3遍,为王钊,也为其他故去的亡灵。 找了一片难得的空地,大家坐下来,认真的填写一份名为“别离曲”的生命答卷。 周围的安静不同于寺里的安静,甚至可称得上是死寂。大家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唯一能干只有安静地坐下来,回想自己的过去,反省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大家仔仔细细地填写,认认真真地回顾和发愿。 第一项:回首今生走过的路。从童年到现在,自己的追求,内心的苦乐,师友、亲人关怀引导自己的一件事。 第二项:总结自己追求的方向。我在对什么的追逐中,付出的太多,却没有收获。犹如一叶孤舟,随波逐流。 第三项:什么时间遇到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后,引导我们走进佛门,找到生命的方向。未来自己的理想世界是什么样?为此付出了几分的努力,感到有几分的希望? 第四项:发愿。愿我降生于什么样的世界?我的父母拥有什么样的美德?什么时间,遇到什么样的师长?围绕周围的是什么样的同行善友?我将以什么样的心承事他们?我的几项重要抉择,和努力提高的哪些方面的等流。 填写完生命答卷,大家返回寺院。在离开陵园之前,法师不忘提醒大家,我们现在已经死了,进入我们的中阴身,大家要不断的念佛,祈求相应的师长和三宝。 又是一路的安静,我们心中默念着佛号,步履坚定地赶回龙泉寺去投生,迎接“下一期生命”的到来。 通过对死亡的认识这样对内心的审问,大家总结出绝大多数人生命的前四分之一时间,都用在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上。而这种状态,如果没有改变,有可能会一直持续,直至我们这一期生命的终了。 有的同学对这次的体验,很受启发:到了生死时刻,才能深刻体会到师长的安排和所作的一切,他长远的着眼点,对我生命的帮助和意义。当再一次生命到来以后,又见到同行善友,大家互相体谅,照顾,是那么地可爱,珍贵难得,也体会到大家在一起应有的欢喜。通过这张生命问卷的作答,反思到自己存在的很多问题。 自己目前的生命状态完全是由自己的业所决定的,和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只有改变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改变现在的状态。回想从小到大的经历,父母家人对自己有太多太多的付出,小时候身体不好,父母费心地抚养;幼儿园时,姥姥怕自己会饿,买了包子等在门口,以及到大学后,身边的师兄一点点的帮助,引导……一件一件事历历在目。 想到到对于下一生的期望时,忽然意识到资粮的重要。我对下一生的期望有多高,此一生就要有多少的努力,那种挑肥拣瘦造善业的心态一下就没有了。 有的同学看到生死的交替,对于人生的追求又有了新的思索。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 有的同学深刻体会到在自己最迷茫的时刻,是师长和团体为自己点亮了火把,照亮了生命前进的方向。 对于这些从没有死过的同学,这次的墓地之行无疑是亡者给大家经验的传递。他们默默躺在冰冷的石棺里,用最精彩的方式,向大家讲述生命的意义。 文:摘编自《学诚法师博客》
来自: 中国佛教文化网 ;十七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