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但是面对“大难”,一个曾经连打针都怕的“胆小”老婆,却在老公需要换肝时,毅然决定割肝救夫,将自己的552克AB型血肝脏献给了A型血的丈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信守了当初爱的承诺。 为感谢郑州人民医院陈国勇院长的救命之恩,员小立家人特意献上锦旗。 员小立的大儿子走到陈院长身边,“咚”地一声跪下了,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了对恩人深深的谢意。 6月18日,在郑州人民医院肝外科病房,这对劫后重生的患难夫妻为他们的救命恩人献上了满含感激之情的锦旗,“陈院长,是你救了俺全家,俺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夫妻俩拉着恩人的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时,他们的大儿子突然走到陈院长身边,“咚”地一声跪下了,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了对恩人深深的谢意。 他们的故事,还要从20多天前说起…… 术前,妻子毅然坚持为丈夫捐肝 1974年出生的裴小花是开封尉氏人。1996年她与同乡青年农民员小立相恋并结为夫妻。婚后的日子过得平淡而又温馨。但是,10几天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这个幸福的家庭。今年5月,员小立因为腹部不适到医院去做检查,结果被诊断出肝部肿瘤。 “情况不容乐观。”身为医生的员小立知道,这次生病凶多吉少。其实,早在儿时,员小立就被确诊为乙肝携带者,因为一直没有发病,也就没有当回事,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病情会发展成今天这样。妻子裴小花在知道丈夫的病以后,连续几天茶饭不思,仅仅几天时间,人已经消瘦了5斤,精神状态也很不好。后来,夫妻俩辗转来到郑州,找到肿瘤方面的专家给员小立看病。 “发现的有点晚了,已经没有手术指征。”当肿瘤专家这样说的时候,情绪激动的裴小花跌坐在地上开始放声大哭。员小立一面安慰着妻子,一面对她说:“咱去找陈国勇,他能救我们!” 因为从事的是医疗工作,员小立也时常关注本行业的新闻动态,他知道郑州人民医院副院长、肝脏外科主任陈国勇挽救了很多肝病末期的患者。于是,一家人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了郑州人民医院。 陈国勇院长在了解了员小立的情况之后,告诉他,肝移植是唯一的求生办法!如不进行手术仅能存活3个月,但是肝脏供体稀缺,以目前病情发展的速度来看,即使等到了合适的肝源,员小立的病恐怕也等不了了。而员小立的几个姐姐又因为种种原因不具备捐肝的条件。 “我的肝脏给他。”就在员小立夫妇住院期间,裴小花听说了张永卫割肝救妻的感人故事,他们夫妻二人虽然血型不同,但是丈夫仍然可以将自己的肝脏给妻子延续生命。裴小花在祝福他们的同时,也坚定了自己捐肝给丈夫的决心。 可是,谁能想到,裴小花做出的这个决定,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员小立的血型是A型,而裴小花的血型是AB型,血型不匹配,虽然已经有跨血型肝移植的先例,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根据员小立之前的CT报告,他的肝部肿瘤已经有如盘子大小,这么大的肿瘤,即使进行肝移植,日后也有复发的可能,而肝移植手术动辄十几万的花费,对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费用。“他是俺两个孩子的爹,结婚19年,他把最好的都给了俺和孩子,自己却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他脾气好、心眼好,谁让他帮忙,他从来没有推辞过,这么好的一个人,老天要这样对他……只要能救他,要俺干啥都行,别说是肝,就是把命换给他,俺都愿意……”裴小花眼中带泪,神情却是坚定无比。 同样是情比金坚的患难夫妻,对于裴小花的决定,陈国勇多少有些犹豫,“我们可以给你做手术,你把肝给你丈夫,可以保住他的命,但这毕竟是台大手术,你平时扎个针都怕,可是要想好了啊……”“大夫,俺想得很清楚了,俺绝不后悔,只要能救他,俺啥都不怕。” 看着妻子异常坚定的神情,员小立感动不已,“这辈子娶她当媳妇,是我最大的幸福,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是媳妇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就这样,在裴小花的一再坚持下,陈国勇决定实施第二例成人间跨血型肝移植手术,为这对生死相依的夫妻再次奋力一搏。 术中,每一刀都比绣花要精致 6月10日,一家人等来了决定命运的一天。当天清晨,两人早早做好准备,在病房里等候。根据手术要求,两人在不同的房间手术,裴小花要提前两小时进手术室。员小立从床上下来,送妻子走出病房。裴小花看了员小立一眼,笑着说:“没事,你放心。”她这句话说完,员小立这个七尺男儿落泪了。裴小花见状,赶忙安慰:“没事,不要紧,不用担心。”裴小花一直笑着和丈夫告别。 7时50分,裴小花取肝手术开始。陈国勇院长带着他的治疗组走上了手术“战场”,消毒间隙,陈国勇和记者简单交流了几句,“很多人认为,肝移植最重要是要救活另外一条命,但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护供体的安全,因为他是健康人。话句话说,对健康人动刀,更不允许失败!”说罢,他登台开始手术。剖腹,露出肝脏,高频电刀划开,空气中散发着微焦的味道。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器官,也是唯一可再生的实质性器官。肝移植,得保证留下的能用,切下的植得活,而且肝脏内血管胆道密布,种种难度令活体肝移植成为外科手术中要求最高和挑战最大的手术之一。 11时15分,手术进展顺利。裴小花的肝脏切除术完成大半,各项生命体征正常、稳定。陈国勇让助手们到病房接员小立,安置在对面的手术室。裴小花被切掉的肝脏并没有完全剥离,要等到把员小立的坏肝切除、做好新肝植入准备时再拿掉,以保证肝脏的功能和活性。 11时22分,陈国勇换了一套手术衣,来到员小立的手术间,手术进入“关键”阶段。打开员小立的腹腔,医生们遇到了一点“麻烦”:由于瘤体很大,侵犯到了整个肝脏,并压迫到血管,导致周围静脉血管极度曲张,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的出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双极电刀、超声刀、针、线……两个多小时之后,肝脏剥离顺利完成。术后,医生对取出来的病肝称重,足足有4000克,而正常人的肝脏只有1200克左右。 14时10分,从裴小花体内取出的552克的肝脏,很快送到了员小立身边。接下来是”种肝”,这是肝移植手术中的关键点。由于员小立血管严重变形,必须给他的下腔静脉和门静脉“整形”,陈国勇带上高倍放大镜,在无影灯下对血管进行修剪、成形、缝合,每一刀比绣花都要精致,不能有丝毫得疏漏。 下午18时,这台由30多名医护人员合力完成的国内第二例成人间跨血型活体肝移植手术终于顺利完成,整台手术历时12小时。如果恢复好的话20天左右员小立就可以出院。 术后,隔着病房玻璃相望 手术结束当天,员小立的体内开始分泌胆汁,这表明裴小花的肝脏已经在员小立身体中存活。没多久,裴小花从麻药中清醒。她问的第一句话便是:“他怎么样了?”护士告诉她,手术顺利,一切正常。可裴小花还是担心丈夫。术后第三天,员小立从ICU转回科室,为了避免感染,科室为他准备了加护病房,并尽量减少家属的探视。裴小花见不到丈夫很着急,只能麻烦护士到对面看看员小立,然后把他的情况告诉自己。为了让彼此都放心,裴小花在护士的搀扶下来到员小立的病房前,夫妻俩隔着玻璃看见了彼此,12小时的“长跑”终于赢过死神,让两人脸上都绽放出了笑容。 陈国勇副院长为员小立认真检查体内分泌的胆汁是否正常。 术后第7天,员小立身体情况稳定,回到了妻子所在的病房。“当时你就一点不害怕吗?”在病房,记者问裴小花。裴小花笑着说:“听说我的肝可以救他,我就啥也不怕了!”裴小花回忆,自己平时连看见别人打针都感到害怕,知道要做这么大的手术却从没有怕过。“他对我们这个家付出太多,这次是我唯一为他吃的苦!”裴小花说得轻描淡写,一旁的老公眼圈已经湿润了。 爱心呼吁,让好医生“好好活” 记者了解到,在尉氏老家,邻里乡亲提到员小立都是交口称赞。作为一名疼痛科医生,员小立经常为那些身体疼痛的村民针灸、推拿。很多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经过他的治疗,疼痛减轻了很多,也因此和他成为了朋友,逢年过节都会互相问候。有些老人感觉到哪不舒服了,就会过来找他,往往兜里并没带钱,员小立同样为他们认真治疗,也没有追要过任何费用。对那些行动不便的患者,治疗完,妻子裴小花会蹬着三轮车将患者送回家。就是在员小立被确诊病情的第二天,他还忍着身体的疼痛,为一名专门从信阳跑来的患者推拿。住院期间,很多员小立曾经治疗过的患者听说了他的事情之后,就纷纷从老家赶到医院来看望他,“员大夫是个好人,好人应该有好报的。”一名不愿透漏姓名的患者这样对记者说。 员小立曾救治的患者专门从开封尉氏老家赶到郑州人民医院看望他。 正是这样一名医德高尚的医生,几十万的治疗费用成了全家最大的难题。为了治病,夫妻俩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背上了十几万元的债务。两个儿子还要上学,农村老家还有老人需要他们照顾,后期每月还需要花费固定的医药费。在这里,我们也呼吁,希望广大爱心人士和企业,能够伸出援手,帮帮这个身陷绝境的困难家庭,让生命延续,让爱创造奇迹。 若您愿意伸出援手,可直接汇款给以下账户:河南省慈善总会,258500875828,中国银行郑州花园支行。附言请填写:陈国勇肝移植团队慈善救助基金。或者可直接汇款:裴小花,6217984910000145460,邮政储蓄
来自: 河南健康网 ;十七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