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的物品”、“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远离老师、家长的视线”……这些话,相信很多父母、老师都对自己的孩子或学生一遍遍叮嘱过。那么,这种语言上的警示到底对那些未成年人尤其是小学生能起到多少作用?真的面对陌生人时,他们的警惕性有多强?近日,东方今报记者就此对平顶山市湛河区、卫东区、新华区的三所小学的孩子们进行了一次随机试验。结果,在接受测试的18位学生中,其中10位学生都被记者顺利“带”走。(6月24日 《东方今报》) 转眼睛,一年一度的暑假又如约而至了。孩子们经历了一学期的紧张学习,趁着放暑假也可以有时间放松一下了。当然让孩子开心过暑假的同时,孩子的假期安全问题也不容小视,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康。暑假对孩子来说的确是美好的,然而暑假又是孩子安全事件频发的时期。孩子随着家长外出游玩,由于家长大意而让孩子走失,或者孩子在坏人的诱惑下而被拐走,抑或是孩子下水游泳发生溺亡事件。像类似的新闻报道恐怕数不胜数,因此切实做好孩子的暑假安全教育非常重要。 该篇报道中,暑假前记者想通过对地方三所小学在校学生开展“防拐”随机测验,了解一下孩子面对陌生人的警惕性到底有多强。从测试结果来看,18人接受测试,10人被顺利“带”走。透过这样的结果我们看到,学校对学生的防拐教育情况真是不容乐观。试想,如果学生们一旦放暑假,平日里没有了老师在耳畔的谆谆教导,再加上孩子爱玩的天性和家长对孩子安全教育的疏忽,那么当孩子面对坏人时,会不会经受得起骗子花言巧语的诱惑呢?许多孩子评判陌生人好坏的标准,一般都是看他们长得是否面善,然而他们并不知道长得面善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好人,也可能是“大灰狼”。毕竟孩子的年龄还小,他们评判好人、坏人的标准还并未成熟。 趁着暑假还未来到,是该给孩子补上一堂“防拐教育”课了。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要多开展一些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拐骗”场景,通过问答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学校也可以把“防拐教育”知识做成卡片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时时刻刻牢记安全知识。对于家长来说,不要以为对孩子的“防拐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就可以袖手旁观。家长也应该承担起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比如教一教孩子遇到坏人时如何应急应变、展开自救,让孩子牢记家里的电话号码和报警电话,遇到突发情况及时打电话求助等等。笔者相信,只有平时把这些安全知识灌输给孩子,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来自: 河南教育网 ;十七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