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学修常见误区,建立学佛正确知见 怎样学佛好?怎样才是修行?如何弘扬佛法?对这些问题,学佛久的人都会有一些认识和想法。如果这些认识似是而非、想法不切实际,学修就容易陷入误区,学佛可能偏差,修行难以成就,不能广弘佛法,这当然是不理想的。怎么避免和超越呢?先要认识学修的误区。 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第一、有些人学佛法,一会儿看这本经,一会儿又翻那本论,一会儿从头看,一会儿又翻到后面,没有次第,没有系统,学得非常零碎,漫无头绪,漫无目的。实践上一会儿试试这个修法,忽然又换成那个法门,修行虽久,却不得其门而入。或者只学了一点点皮毛,就得少为足,盲修瞎炼,劳而无功,甚至终生善行悉成过失。 第二、有的人修行急不可耐,用功勇猛,总想短时速成,但却欲速不达,日久退心。 第三、有些人看重个人闻思修行,而不注重良师益友等学修环境的营造,缺乏团体意识,结果独学无友,学佛顺缘缺乏,学修不能持续进步。 第四、有些人学佛修行偏重于离境修,不愿意对境做事,结果养成退缩逃避的习惯,心行离大乘越来越远,也不能对佛法的弘扬做出大的贡献。 陷入这些误区的原因在于对学佛、修行和弘法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就是缺乏正知见。我们所有的言行、身语的造作都是内心知见的外在体现,都受到知见的影响和指导。 可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看一看知见和行为的关系。比如说在寺院里看到一堆垃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可能会想:“这个寺里的法师、义工, 怎么连垃圾都不扫?让垃圾堆成这么高都不理!可见这里的人素质不高,不是我要学法的地方,我呆一会儿就走吧。”这是一种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知见。还可能 有人会想:“我一进庙就看到这些垃圾,我自己的业怎么那么差呢?怎么这么脏的垃圾偏偏被我看到呢?”他心里就会很难过。第三种心态认为:“这垃圾是这个寺 院里的,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对我也没什么影响。”就当没看到一样,也就是说,看到或好或坏的境界时,他内心里是麻木的,无动于衷。第四种心态认为:“我到寺院里来,主要是来学佛法的,外在的境界好不好没有关系,再脏再累再差我也能够克服,这些东西不必管它。”这又是一种反应。第五种心态:“三宝清净福田 地,不可以有垃圾,有垃圾的话,我们很对不起佛菩萨,应该让人来打扫。”于是他就去向寺院相关负责人反映。另一种认知的人想:“大家太忙了,没有注意到这堆垃圾在寺里,今天刚好是我积福的机会。”于是他就去把这堆垃圾清理干净。诸如此类,各种各样的知见和想法,让人有所不为或有所作为。当我们看到或好或坏的境界时,内心对这个境界是怎样的认知,持一种什么样的见解,是非常关键的。 通常人内心平时一直是无明状态,看到善恶是非种种境界时,很难生 起恰当的反应,就像电脑死机或者出了故障一样。这种恰当的反应非常重要,因为有了反应之后,才会去表达。比如对于看到的人、发生的事情、见到的东西等等,我们就会参与到其中的境界里去有所作为,进而自己身语造作的行为会影响到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甚至影响更多的人。反之亦复如是,别人的行为也会不知不觉地 影响到我们。如果我们的思维进入到一个似是而非的逻辑体系和思维模式中出不去,就会充满邪见。知见已经错了,自然而然各种行为、反应也都是错误的。 因此我们学修佛法,必须首先建立起正知见。有了正知见,修行才能走得稳、走得好。 二、积极依靠良师益友,认知学修系统次第 修行误区中的第一种,是因为不了解趣入佛法必须学修并重,而且要遵循一定的系统次第,实践的时候又没有正确的方法导致的。 世间的学问和做事一般都要按部就班、一环套一环地学习和开展,佛法的学修一般也要依循次第,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先修什么、后修什么要清楚,不能盲目地学修。如儒家的《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用佛法的话来讲就是要遵循“道次第”,如《修行道地经》说:“譬如彼月初生之时若小羊角,日日稍大,遂至成满,光明普照,众星独辉,次第学道为菩萨法,……。初发意菩萨,慈念诸十方,如父母子身,等心无希望。渐渐发行迹,如树芽至茎,枝叶节华实,种者功不唐。菩萨亦如是,稍稍奉行道,功德以成满,平等最吉祥。犹若起大屋,平地始基墙,累之令高大,覆盖正圆方,请会亲乡党,饮食作乐 倡,菩萨救众生,度脱以道光。” 又如《中阿含经·七法品》中讲“七车”的比喻:“贤者,复听。昔拘萨罗王波斯匿在舍卫国,于婆鸡帝有事。彼作 是念:以何方便,令一日行,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复作是念:我今宁可从舍卫国至婆鸡帝,于其中间布置七车。尔时,即从舍卫国至婆鸡帝,于其中间布置七车。布七车已,从舍卫国出,至初车,乘初车;至第二车,舍初车,乘第二车;至第三车,舍第二车,乘第三车;至第四车,舍第三车,乘第四车;至第五车,舍第四 车,乘第五车;至第六车,舍第五车,乘第六车;至第七车,乘第七车,于一日中至婆鸡帝。彼于婆鸡帝办其事已,大臣围绕,坐王正殿。群臣白曰:云何天王,以一日行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王曰:如是。云何天王,乘第一车一日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王曰:不也。乘第二车、乘第三车至第七车,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王 曰:不也。云何贤者,拘萨罗王波斯匿群臣复问,当云何说?王答群臣:我在舍卫国,于婆鸡帝有事,我作是念:以何方便,令一日行,从舍卫国至婆鸡帝耶?我复作是念:我今宁可从舍卫国至婆鸡帝,于其中间布置七车。我时即从舍卫国至婆鸡帝,于其中间布置七车。布七车已,从舍卫国出,至初车,乘初车;至第二车,舍初车,乘第二车;至第三车,舍第二车,乘第三车;至第四车,舍第三车,乘第四车;至第五车,舍第四车,乘第五车;至第六车,舍第五车,乘第六车;至第七车,乘第七车,于一日中至婆鸡帝。如是,贤者,拘萨罗王波斯匿答对群臣所问如是。如是,贤者,以戒净故,得心净;以心净故,得见净;以见净故,得疑盖净; 以疑盖净故,得道非道知见净;以道非道知见净故,得道迹知见净;以道迹知见净故,得道迹断智净;以道迹断智净故,世尊施设无余涅槃。”(卷第二) 这个譬喻告诉我们,学修佛法依照一定的次第,有条不紊地进行,就会比较稳健。因此在学佛的初始和以后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认识学佛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要达到目标需要经过哪些阶段,自己目前是在什么位置,这样就能明确努力的方向和次第,避免盲目、偏狭和杂乱。 在弄清楚学修佛法的次第之后,还要知道究竟修行要如何修、有什么方法。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这些修道的善巧方便,那么佛法也很难学好、很难修好。 打坐要有方法,才能入三摩地;念佛要有方法,才能一心不乱;念经要有方法,才能破迷开悟;看经也要有方法,才能够领纳经中的内涵。也就是说,世间做任何一件事都是有方法的,怎么做人、怎么做事都是有方法的。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条路、八万四千种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让我们能够快速、有效地将这颗心纳 入到佛法的轨道上去。如果我们在面对种种境界时,内心不能做到了了分明,没有很强的觉察力、念知力、判断力,就是脱离了佛法的轨道,没有真正同佛法相应,就说明自己的修行还不得要领。 这些善巧方便是不容易摸索出来的,一些人会把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养成的习惯性行为当成善巧方便,自己喜欢这么去 做,习惯这么去做,然后就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修道。这往往是错觉。人的习惯跟人的行为有关系,人的行为跟人的起心动念有关系,人平常的起心动念往往是跟烦恼相应的,所以习惯性的行为并不一定真正跟法相应。特别是习惯性的行为慢慢会成为一个人的性格,比如有些人喜欢静,有些人喜欢动,有些人喜欢看书,有些人喜 欢拜佛,有些人喜欢打坐……自己喜欢的方式,会变成一种习性,成为一种执着,往往就失去正念正知和缘起智慧。 那么怎么建立学修佛法的正确知见?怎么弄清楚修行的次第?怎么获得修行的善巧方便?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经典和过去祖师大德的开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寻求和依靠现在的良师益友。在良师益友的指导和辅助下学修,就易于超越自己的无明习气,保证正确、系统、稳速地学修进步。如《大般涅槃经》说:“深自知见行不具足,不具足故求近善友,近善友故乐咨未闻,闻已乐受,受已乐善思惟,善思惟已能如法住,如法住故增长善法,增善法故终不覆没,是名为住。……云何为住?常乐睹见善光明故,以是因缘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等人终不造恶,是名为住,如低弥鱼乐见光明,不沈不没。”(卷第三十六) 三、切实认知修行历程,依止师友长期学修 我们建立起这些正确的认识以后,在学修上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对一般人来说,学习佛法是一个需要长期熏习、渐渐净罪集资、培福养慧的过程,如《(八十卷)华严经》说:“具十自在观世间,以此而升善慧地,以微妙智观众生,心行业惑等稠林。为欲化其令趣道,演说诸佛胜义藏,次第修行具众善,乃至九地集福慧。 ”(卷第三十九)佛法学修不能太着急,欲速则不达,太急了反而可能导致学不下去。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种误区。 我们可以从共世间的角度来做一 些类比,譬如坐宇宙飞船飞离地球,先要造好飞船,备足燃料,坐船人还要练就强壮体格,然后坐着飞船渐渐加速,当速度达到地球离心速度时,才能顿时超出大气层,自在遨游于太空。虽然飞船冲出大气层是很快速的,但前面飞船的制造、燃料的准备和体格的锻炼等等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乃至飞船的加速也需要一个时间过 程。世间事物的成就大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如庄稼的生长需要光合作用,时间要够,庄稼才能成熟;矿物也是一样,煤炭、石油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成为矿物。一个体育运动员,从小就开始练赛跑,可能练习了十几年最后才能够拿到一次冠军。造器皿也是一样,要去烧制一件瓷器,你虽然懂得原理,但需要时间精心准 备,经过一定的制作程序,才能把它烧成。学佛也同样如此,不是懂得了道理就能马上成就的。一念顿超也是需要足够福慧资粮和因缘条件的,先前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乃至多生多劫的熏修,渐渐才成为上根利器。善法就如同瓶中的甘露水一样,需要一滴一滴不断地累积,从第一滴到最后一滴,都是非常重要的,最终才会圆 满。另一方面来说,通过不断熏修,我们的福慧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最终一定会成就。那种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有很大成就的想法往往会落空,甚至会揠苗助长,欲得反失。 另外,在长期的熏修当中,我们的进步往往不是一种直线上升的模式,而是曲线发展的,也就是有时低落,有时昂扬,反反复复,在此 过程中慢慢进步。就像骑自行车一样,我们一般不会总是骑在平直的路上,常常有上坡、有下坡、有平路。当然可能大部分是平路,也就像我们的学修生活,大部分时候平平常常、平平淡淡、平平凡凡。昂扬时不要停止学修,低落时不要放弃学修,不论顺利还是挫折,都待之以平常心,平稳学修,才是真正功夫。 如何在平常当中修行呢?祖师讲“生处能熟,熟处能生”。“生处能熟”就是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比如对一件不会做的事情,我们努力去做,渐渐就熟练了。修行对于我们来讲本来也是没有经验的,经过不断熏习,慢慢熟悉了。等到我们事情会做了,佛法也熟悉了,就又要“熟处能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如同儒家讲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对于每天接触到的佛法,都要把它当成是第一次遇到一样,都是最新的。不能认为过去听过的佛法,我已经知道了,不愿意再听 了;也不能觉得在寺院里就是上殿、过堂、诵经、出坡、学习,每天都是这些,久了就没有味道了,其实随众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比如说,寺院里规定几点起床、几点上殿、几点过堂、几点出坡、几点上课,只要你照着去做,不迟到,不早退,与众和合,身心安稳,就是成就持戒;你每天坚持这么做,而且念兹在兹、全心全 意做,就是成就定;你每样都如理取舍、认认真真地做好了,就是成就慧。随众的过程中,戒定慧的功德就都能够得到成就。它看起来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但要真正做得好也是很不容易的,这其实是一种很高的修行。单单以每天过堂来说,如果能做好随众食,就会有很大的利益。如《沙弥律仪要略述义》说:“古云:随众得 解脱,而有八义:一、声板即赴,不懈怠故;二、供养现成,得省力故;三、作平等观,无人我故;四、息诸戏论,存正念故;五、如法观想,深入理故;六、不偏众食,绝疑谤故;七、甘苦同受,无拣择故;八、起止威仪,不放逸故。若不随众,则不解脱可知也。”(卷下) 其实佛法就如同阳光、雨露、空气和水一样,我们时刻不能离开。就像饮食滋养我们的色身一样,佛法是滋养我们法身慧命的。我们一两餐不吃饭还可以,七八天不吃,就活不下去了;学修佛法也是一样,半天一天不接触还可以,两三天不接触就会出问题,长期不熏习,正念正知就会失去。佛法是对治烦恼的,天天跟佛法相应,跟吃饭穿衣一样,烦恼自然就会减少,智慧慢慢就会开启,就会渐渐走向解脱。 因此学修佛法时,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用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就像跑马拉松比赛,刚开始就冲得很猛的人往往没有好成绩,那些拿金牌的一开始可能是平平淡淡的,到后面的阶段功夫就来了。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时间的累积,要长长久久地走下去,功夫才能有大成就。如《禅林宝训》说:“灵源曰:磨砻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蓄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学者果熟计而履践之,成大器,播美名,斯今古不易之道也。”(卷第二) 刚才提到,我们修行的状态会出现起伏,心力有时会高,有时会低,特别是在业障现起的时候,心力低沉,缘不到佛法,事情也不想做,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这就进入了“危险期”。这时候该怎么办呢?一方面靠自己祈求,另一方面要靠别人的鼓励。有的人障碍大的时候心力一点都提不起来,连佛菩萨也不想去拜,祈求心也生不起来,那怎么办呢?就要靠别人给我们帮助,这非常关键。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得到别人的救助,就会“死去”。这跟去医院看病一样,我们病重的时候,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抢救,肯定就会死去。学修佛法的路上肯定会反反复复,但是不能掉到万丈深渊里去,掉进万丈深渊就会丧命。也就是说,这种波动允许一定的幅度,但是不能退得太离谱,它有一定的底线。退的太过头了,功夫就废了,元气就恢复不起来了,人就死了。这个时候,就需要靠善知识、同行善友的帮助,就如同生了重病要靠医院、医生、护士一样,因为医院里才有齐全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医生才知道如何治疗我们,护士才会给我们打针吃药,我们才能得救。学修佛法也是一样的,要看你在最困难的时候,能不能得到师友的救助。 那我们能够得到师友救助的因在哪里呢?一方面平时要多关心别人,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主动去提供帮助。多造这样的善业,将来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就容易得到帮助。另一方面就是对师友的信心,相信善知识能救我们,同行善友能帮我们,这是最根本的因素。否则即使是师友主动来关心、拉拔我们的时候,自己缺乏信心,我们的手却不肯伸出来,那也是没有用的。对师友的信心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这一点是共世间的。比如两个人,他每次给你讲的都是实话,每次讲的话对你都是有帮助的,那么久而久之你对他就很信任了。因此修学佛法的人必须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善知识、善友多做真诚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师友缘,不断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感。 这种信任感逐步在自己的内心当中累积,慢慢就会变成一种信念。就像小孩子遇到困难马上就会找自己的父母,学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会赶紧去找老师一样。也就是要在我们的心中形成一种信念:我修行上遇到任何问题和困难,都可以而且应该去找善知识、善友,他们是我的依靠。有了这种信念之后,也就可以说对于师友产生了比较坚定的信心。 有些人信佛学佛,偏重于理论上的推演,其实对于佛法、善知识、善友真正的信心并没有建立起来。理论上讲来讲去,自己做不到,并且因为自己做不到,同样会用这样的眼光看别人,认为别人也做不到。其实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如果有一天,你开始怀疑佛法是不是很可信,是不是不灵验,觉得别人好像也跟自己差不多,也没什么佛法可言,那就是很严重的问题了。做一个很简单的比较就可以知道 这种想法的错误所在:为什么在两三个月前,甚至在一周之前,你会认为别人修得很好,自己也很好,难道说过了几十天乃至于几天的时间,所有人的修行都退步了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怎么会你退步了别人也跟着一起退步,你进步了别人也跟着进步呢?这只是自己的一种认识,是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别人、认识别人。别人 真实的功夫、境界我们实际上往往是不知道的,就如同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的境界,二地菩萨不知三地菩萨的境界一样,除非我们比别人高出很多,才容易看清别人实际的功夫。 我们对佛法不相信,对善知识、同行善友不信任,都是极重的业障。所有的佛法都是建立在信心基础上的,我们信心生不起来,就说明 内心中还有很多的疑惑。这些疑惑就是我们的业障、烦恼障,就是内心中最大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能把它当成是正常的,认为时间长了就会自然解决,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内心中已经有毒、有障碍了,就像计算机里面感染了病毒一样,如果不去消除它,时间长了,不仅不会好,还可能影响越来越大。所以我们要去忏悔业 障、集聚福慧资粮,慢慢信心才能够生起来。如果不去集福养慧,不去忏悔,生起信心就很难。集资粮和忏悔是一体的两面,从正面来讲要去集资粮,从反面来讲要去忏悔,这都是要对治我们内心的问题。内心的问题对治以后,信心才能够生起。信心生起后,学修才能够一路相应下去。 四、认知依正不二道理,积极营造增上环境 正如上面提到的,学修佛法需要善知识、同行善友的帮助和保护,也就是说学佛需要一个增上环境。没有增上环境的话,就很难使修行稳定地相续下去,因此我们学佛修行得到师法友不间断的摄受是很重要的。个人的修行是正报,增上环境是依报,正报是不能离开依报的,依报正报不二。现在很多人喜欢自己一个人修行,不去管环境,是很危险的,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三种误区。没有师法友团体的呵护,一方面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得不到帮助和指导,很难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长期走下去;另一方面,修行往往不是一生、两生的事情,如何能够使我们的修行在无限生命中生生相续、稳速进步,增上环境就是非常重要的了。 就像世间读 书要有读书的环境,生活、工作都要有相应的环境,修行也是一样。因此很重要的,就是要去营造一个修行的环境,能够让自己在修行上不断进步。环境是靠人来营造的,如果没有刻意去营造增上环境,那么依报被破坏之后,人的正报也持续不下去。所以无论出家人还是居士都要培养这种观念,要从更长远的时空格局上面来认 识修行与环境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例子:有的人在学佛之前就表现出某些修行的习气,一接触佛法就能生起很强的信心,甚 至于很快就会出家,但是他们并没有出生在信佛的家庭里,遇到佛法的时间也比较晚,在世间也受到了一些染污。这说明他们宿世一定修习过佛法,有很好的善根,但是欠缺的就是增上环境,在前半生很长的时间里接触不到佛法,善根没有办法得到启发,没有能够很早出家,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光阴。原因何在呢?就是过去生虽 然自己在佛法上有一定的用功,但是在增上环境方面营造得不够,缺少这方面的福德因缘。业都是辗转增上的,不论是师友还是父母,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在一起,都是有过去生因缘的。我们想要下一生还能继续做人,并且遇到佛法,乃至投生到信佛的家庭,很早学佛和出家,这一生就要努力营造好自己未来修行的增上环境。 增上环境如何去营造呢?就要多造跟师、法、友团体相应的业,让这个业成为自己生命中的重业。如《俱舍论颂疏》云:“于识心中,虽带众多感当来果所有种子,然此业种略有三种,能先引果:一者极重,譬如负债强者先牵;二者近作,如临终时逢善恶友所起善恶,便先引果;三者数作,谓一生来其数作业,能先引果。故经部师有此颂曰:业极重近起,数习先所作,前前前后熟,轮转于生死。”(卷三十)在未来的生命中,重业会先感果,这本身就符合业果的原理。至于下一生遇到团体早或晚、是否清净圆满就跟每个人具体的努力有关了。 我们要造作与团体相应的业,首先就要认真培养团体意识,将自己的别业融入团体的共业 当中。这就要了解、学习团体的宗旨理念和目标。宗旨理念是概念性的,目标则是对于宗旨理念的具体落实和实践。只有了解了团体的宗旨理念和目标,知道了团体的发展方向和所作所为,才能建立起修行的目标。也就是说,要将个人的修行放在团体发展中去考量,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其次,要很努力地为团体付出,积极主动地承担团体的各项常规护持事务和弘法利生事业,在承担中广积资粮。我们今生努力地去护持他人、传播佛法,将佛法带给更多的众生,未来就会感得更好的增上环境。 五、认识把握远离分寸,善巧对境做事修行 有的人对于念佛、打坐、持咒等修行方式比较相应,认为这才是真修行,但谈到对境、做事却不习惯,甚至会有抵触的情绪,觉得这跟自己的修行没有关系,认为对境做事不是佛法,或者是浅近的佛法,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第四种误区。 其实对境、做事与修行并不矛盾,我们应当从比较广泛的意义上面来认识修行的概念。一方面,通过做事来护持团体,本身就是在积累依止团体的资粮,这是我们能够长期在团体中修行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与念佛、打坐等离境的修行相对应,对境做事、历事练心本身就是一种更加广义的修行。因为所有的佛法都是对我们 内心的一种训练和调伏,这种训练和调伏不仅仅是让自己不起烦恼,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去面对外在人事的具体境界,有没有承担心和动力。如果学到最后越来越没有承担心和动力,佛法就会学错,就会离大乘越来越远。修行想要有成就,必须要有承担心,能够去挑担子。如果觉得做这么多事情很苦、很麻烦,做个出家 人不要把自己弄得这么苦、这么麻烦,这样下去就会增长乐简畏繁的二乘习气,乃至只是随顺好逸恶劳的世俗恶习。 小乘行者“少事、少业、少希望住 ”,但求今生速脱生死苦恼,不求无限生命中广度众生,因此所做、所修、所求都会比较浅狭,但也不是不做事,更不是不对境,如唐朝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随戒释相篇第十四》说:“《五分》:见僧卧具在露地,以不自敷、不使人敷故而不举,亦堕。”(卷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诸杂要行篇第二十 七》说:“《僧祇》:若佛生日、转法轮日、若大会多出幡盖供养支提,若卒风雨,一切共收,不得云‘我是行人大德’等。应随近房安置,不得护房,应抖擞牒 举。何以故?汝等依是得活。若治床褥,打楗椎时不得徐行,当共治补,又不得云‘有德行’。”(卷下)从中看出,佛世时的比丘对常住事、常住物,是非常关心和负责的。佛制比丘要游行乞食,与民众有着广泛接触,受了饮食常常还要应民众请求而咒愿和说法,因此常常对境,在这过程中持戒利人。 当然,佛法学修,尤其初期学修者要适当远离杂染境界,让粗猛烦恼恶业不现行,以促使安稳学修进步,如《成实论》说:“问曰:行者何故远离?答曰:诸出家人虽未得 道,以远离为乐;诸白衣等处在女色愦闹之中,终无安乐。又若远离,则心易寂灭,如水不扰自然澄清,故行远离。又此远离法为恒沙等诸佛所赞。何以知之?佛见比丘近聚落宴坐,心则不悦;又见比丘空处睡卧,佛则心喜。所以者何?近聚宴坐多诸因缘散乱定心,令应得不得、应证不证;空处睡卧虽小懈怠,若起求定则散心 能摄,摄心能得解脱。又因取相故起贪等烦恼,空处无色等相烦恼易断,如火无薪则自然灭。又经中说:若比丘乐于众住、乐杂言说,不离众故尚不能得爱缘解脱,何况能得不坏解脱!远离行者必能俱证。又如灯离风则能明照,行者如是远离行故能逮真智。”(卷第十四)但远离境界,虽然不会为非作恶,但也不一定是持戒,要缘虑戒法,斗治烦恼,灭恶生善,息世讥嫌,弘护教法,才是持戒,如宋朝元照律师《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序文》说:“古师所明但不作恶即是持戒,今师不 尔,必约动虑,体达教相,起行防遏,方成二持(止持、作持),安有卧地而名持戒?无记非业,岂得名持?”(卷上)一些学佛者对佛法略知皮毛,尤其对行持根 本所依的戒律开遮持犯知之甚少,而偏重远离,不愿对境做事,往往既非持戒,也无护持团体、弘扬利生的善行,无戒无福,长久下去,定慧修持也会虚浮无力,就落于“嘴里喊的是大乘,心里想的是小乘,行的连人天乘都没有”的糟糕状况,不仅今生对佛法弘扬不能有所贡献,来生是否能得人身也是堪忧。 有的人持戒修行,不去见人,不去做事,自己关起来,远离有情来修行,往往小乘行都不是,更谈不上大乘。大乘道讲发菩提心,讲所有的功德都是在有情众生身上来实践、圆满的,这很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要修的六度万行这些功德都是要在众生身上才能够获得,如果没有众生,佛也修不成佛。这就要求要面对具体人事的境界, 去培养和增长我们的慈悲、智慧以及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 有的人采取“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觉得看不到就不知道,他不愿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这个心情去了解,因为如果了解了外面事情的话,别人的很多信息就转嫁到自己身上了,功夫不到时就会受不了。比如面对一件事情,这些人持这种观 点,那些人持那种观点,如果我们没有宽广的心胸和格局,听了五花八门的信息以后就会受到影响。而大乘行者要去度人,就必须去承担众生的苦乐,了解方方面面的缘起。《(八十卷)华严经》说:“菩萨如是善巧方便,行于世间修菩萨道,了知世法,分身化往;不着世间,不取自身,于世、于身无所分别;不住世间,不离世间;不住于法,不离于法;以本愿故,不弃舍一众生界,不调伏少众生界。不分别法,非不分别;知诸法性无来无去,虽无所有而满足佛法;了法如化,非有非 无。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安住如化忍时,悉能满足一切诸佛菩提之道,利益众生。”(卷第四十四)《思益梵天所问经》说:“分别知诸法,乐说辩无尽,于无央 数劫,开示法性相。智慧度彼岸,善解阴界入,常为众生说,无取无戏论。”(卷第三)菩萨为利益众生,要分别知诸法:这个是色法,这个是心法、心所法,这个 是色法里边的什么法等等,都能看得很清楚。比如很多事情堆在那里,每个人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都需要什么,你要去分别。有些人是思想认识不清的问题,就要给他讲道理;有些则是生活的一些层面需要人去关心,你去关怀关怀,他的心就安了,讲道理反而对方不一定能听进去,就好像肚子饿的时候,你跟人家讲佛法,他觉得吃饭更要紧一样。 大小乘智慧差别的原因关键就在于愿心不同,小乘行者只求独自寂静安乐,不去广度一切众生。大乘菩萨要度人,就要去对境做事,以种种善巧方便利益人、接引人,菩萨要学五明的原因也在这里。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道理,佛法就很容易学偏。 因此千万不能以一个狭隘的观念去看待修行,一味地去远离境界,弄不好的话,我们连二乘都修不成,会修成很奇怪的一种样子。 当然也不是不要远离境界,出家人的比丘(尼)戒和菩萨戒对此都有很多要求,在家人可受的八关斋戒也要求在斋日“不歌舞伎乐及故往观听”,但所远离的主要 是杂染境界,而不是远离一切境界。不要因为会面对一点点杂染境界,就因噎废食,连护持三宝、弘扬教法的事情统统废弃,更不要什么人都不想打交道、什么事都不想做,只想独自清闲。若作为短期的精进专修是可以的,长期这样或希求长期这样就不行。如同一个重病人不宜吹风,要呆在屋子里养病,但不能因为怕风,就将屋子都封死,一点气也不透,时间久了,人也就不行了。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个人在一个地方闭关修行了12年,出来以后是这样一种状况:第一、他没有力气走路,走50米都不行;第二、他不知道现在是早晨6点,还是晚上6点,或是中午12点,他没有时间概念。因为他闭关的第一个前提就是要去训练把时间忘记掉,否则他闭关就闭不了,虽然他也有表,但搞不清楚几点钟,没有时间意识,所以根本就搞不清楚几点要干什么;第三、他没办法与别人用语言交流,因为他表达不出 来。他闭关时每天就是念佛,基本上不说话,慢慢的连语言表达能力都退化了。他12年都在闭关用功。但这样的话,即使再懂佛法,又有什么用呢?不能去弘法、 领众,也不能写作、讲经,连自己的生活都要别人来照顾,不能自食其力。如果这样去修行,最后会修成一个废人。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关键是要基于解脱道和菩提道的精神把握好远离的分寸,善巧观察取舍,如同儒家《论语》说:“子曰:暴虎冯河(徒手博虎,徒步涉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例如《瑜伽师地论·初持瑜伽处戒品》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衣服等诸资生具,憍慢所 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或有疾病,或无气力,或心狂乱,或处悬远,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余先请,或为无间修诸善法,欲护善品令无暂 废,或为引摄未曾有义,或为所闻法义无退,如为所闻法义无退,论义决择当知亦尔,或复知彼怀损恼心诈来延请,或为护他多嫌恨心,或护僧制,不至其所,不受所请,皆无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持种种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及持种种众多上妙财利供具,殷勤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恼心违拒不受,是名有 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舍有情故。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或心狂乱,或观受已心生染着,或观后时彼定追悔,或复知彼于施迷乱,或知施主随舍随受,由是因缘定当贫匮,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劫盗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缘多生过患,或杀或缚或罚 或黜或嫌或责,违拒不受,皆无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诸有情类未净信者令 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倍增长,于中菩萨与诸声闻,应等修学无有差别。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尚不弃舍将护他行,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长,学所学处,何况菩萨利他为胜!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 学。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不顾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可名为妙,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为妙。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钵亦尔。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 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畜种种憍世耶衣诸坐卧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复过是数亦应取积。如是等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制止遮罪,菩萨不与声闻共学。安住净戒律仪菩萨,于利他中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有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 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有情所应作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助伴,谓于能办所应作事,或于道路若往若来,或于 正说事业加行,或于掌护所有财宝,或于和好乖离诤讼,或于吉会,或于福业,不为助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助伴,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有疹疾,若无气力,若了知彼自能成办,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先许余为作助伴,若 转请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习不欲暂废,若性愚钝于所闻法难受难持如前广说,若为将护多有情意,若护僧制,不为助伴,皆无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遭重疾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自有病,若无 气力,若转请他有力随顺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势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长病所触堪自支持,若为勤修广大无上殊胜善品,若欲护持所修善品令无间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若先许余为作供事。如于病者,于有苦者为作助伴,欲除其苦,当知亦尔。”(卷 第四十一) 在修解脱道、菩提道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远离的分寸?很重要的一个善巧方便就是积极依靠师、法、友团体,一方面可以得到团体的监督和保护,犯了大小过失可以迅速向师、友发露忏悔,忏悔则清净;另一方面,依靠团体力量易于住持佛教、弘法利生。依靠师友团体,防治烦恼和做事利人两方面就容易得到很好的兼顾。(续)
来自: 中国佛教文化网 ;十七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