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每年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10秒即有1人因此丧生;目前我国心肌梗死患病人数约250万,每年新发患者至少50万。急诊介入治疗越早越好!然而,我国从患者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开通血管的时间(即门——球时间或D2B)普遍超过120分钟,而法国仅约为30分钟。目前,欧美指南一致要求,D2B时间应控制在60分钟以内,总缺血时间(从初次医学接触到血管开通)应控制在120分钟以内。心肌梗死急救,我们比世界足足慢了60多分钟。 10年心肌梗死住院人数翻5倍 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治疗是在一定的时间窗口内(一般为发病12小时以内)行急诊介入治疗(医学上称为直接PCI)。在欧美发达国家,急诊介入治疗的比率可高达80%以上。然而,在我国,即使在有介入条件的医院,急诊介入治疗的比率也仅约30%。若按每年50万例新发心肌梗死推算,全社会仅有5%的患者接受了急诊介入治疗。 近日,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与心在线共同举办的“心学院·媒体体验营”第一期活动,走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聂绍平主任以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为参会媒体上了一课。 在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间,心肌梗死住院人数翻了5倍,但院内死亡率却没有改变。与之相对的是,北京市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外死亡人数是院内死亡人数的2.61倍,占总急性冠心病死亡的72.28%,25至45岁急性冠心病院前死亡占总死亡的95%,其中64.8%发生在家中。这两项调查数据无疑说明了,当患者突发急性心梗时急救的重要性。 心肺复苏“黄金4分钟” 心脏急救中最严重的情况是心脏骤停,即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导致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如果不及时干预,将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中国心脏猝死的总人数每年达到54万,居全球之首,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而60%以上都发生在院外。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有半数患者被救活,又称“黄金4分钟”。 2013年11月,一位70多岁的老人突然昏倒在北京路边,心跳骤停,意识丧失,危急之刻,一个过路的小伙子及时为他做了心肺复苏,挽救了老人的生命。这位救人英雄就是来自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的护师李旭。李旭说,美国成年人因为参加心脏复苏的培训,每年抢救大约20万条生命;而我国,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却不足1%。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学习心肺复苏的手法,挽救更多的生命。 ■小贴士 遇到心脏骤停的患者时,别慌张,应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一、当患者突然倒地,要跟病人说话,请他睁开眼睛,和你握手,判断是否已出现心脏骤停; 二、如果患者尚有心跳,应继续观察10秒病人胸腔有没有起伏、颈动脉是否搏动,判断患者是否还有呼吸; 三、如果没有了呼吸,立即呼叫120; 四、施行胸外按压,进行心肺复苏; 五、人工呼吸,每30次按压后2次人工呼吸,直到医护人员到达。
来自: 河南健康网 ;十七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