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满月的女婴,先天患脑内囊肿,直径竟达10公分,必须手术,将其“拿下”。婴儿如何经受开颅手术和全身麻醉考验?术后恢复又是怎样?我们为您还原手术现场。 7月19日上午,淮河医院10号手术室内的气氛显得格外紧张,与平时不同的是,今天接受手术的患者是才刚刚满月的婴儿,而且接受的是开颅蛛网膜囊肿手术。 这天,经验丰富的麻醉科主任马传根带领麻醉医师陈宗、邱平洋,护士长马咏萍、谢青露带领护士李燕、江颖等早早的来到了手术室,进行着紧张的术前准备。 接受手术的婴儿刚刚满月,由于患先天性右侧颅内蛛网膜囊肿,磁共振显示囊肿直径达10公分,出生后的近些天来,孩子不停哭闹、烦躁,并伴有左侧肢体不灵活,着急的父母抱着孩子到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就医。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小兵说,颅内蛛网膜囊肿是指脑组织与其附属物形成囊性肿物,并产生不同程度的脑压症状的病症。对于这位婴儿来说,应采取右侧蛛网膜囊肿—脑底池沟通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否则囊肿长期压迫脑组织会威胁幼儿正常脑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什么是蛛网膜囊肿—脑底池沟通术? 专家说,就是将脑内相对封闭的囊肿和临近脑池进行造瘘沟通,使得“死水变成活水”,进而令囊肿压力减低直至消失。 “月子娃儿”要挺过“全麻和手术关” 婴儿的体重仅5公斤,对这样的婴幼儿进行手术,无论对神经外科还是麻醉科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专家们说。 首先,麻醉医生要根据其体重,精确算出麻醉药的剂量,对其实施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还要尽量缩短全麻对其作用的时间,同时要在布满纤细血管与神经的大脑上做到精准切除病变,这对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来说,无疑都是一次很大的挑战。 上午8点30分,手术开始。随着各种仪器上记录生命体征红绿数字的正常跳动,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小兵,主治医师霍峻峰、刘志军站在手术台上冷静沉着,配合默契,娴熟地操作着手术每一步……。50分钟后,手术顺利完成。 一周后,见到这位小患者时,她正安静地在母亲的怀中吸吮着乳汁,没有了以往的烦躁不安。她妈妈告诉我们,孩子目前很好,医生说还要恢复一段时间。
来自: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赵子君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