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戟尊 | 刘建军作品 他就是河南省首批工艺美术大师,执著追求钧瓷艺术的匠人刘建军。 刘建军自称匠人,是深受父亲刘振海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刘振海身兼禹县钧瓷二厂技术副厂长,1968年,16岁的刘建军进入钧瓷二厂工作。刘振海分配他去学烧窑。烧窑,既脏又累,苦不堪言。不让他去搞科研,却让他去学烧窑,刘建军十分不解。多年之后,他全面掌握了钧瓷制作的各项技艺后,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烧成与造型、釉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烧成环节是钧瓷制作的重中之重,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艺人,必须要有匠人一丝不苟的严谨和触类旁通的知识积累。 从1968年到1980年的12年间,刘建军在做好烧窑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设计造型、拉制坯体、调配釉色等知识。1980年,表现突出的刘建军被调到技术科,负责釉面砖研究。1984年年底,刘建军升任技术副厂长。1983年至1985年,他又赴湖南陶瓷刊授学校学习陶瓷工艺学。1991年5月,刘建军被调到原禹县钧瓷一厂任厂长兼党委书记。1992年8月,他毅然辞职,办起了属于自己的钧瓷企业——建军钧窑。 当你走进位于神垕镇开发区的刘家钧窑展厅,看到眼前的钧瓷珍品,你会有一个很大的感受:有些器型似曾相识,但又不完全是传统器型;有些器型来源于传统器物,但被很好地“钧瓷化”了;有些器型,借鉴的完全是现代器物,但给人的感觉却像传统器型。线条,恰当地起到了装饰作用;窑变,让器物更有神韵,线条与有色,让器物彰显出古朴且时尚、俊朗却不失隽永、优雅中透出素朴的美感。 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愽士生导师宁钢说过这样一句话:“刘建军的创新始终保持以传统为根基,却并非单纯地摹古,换言之,他擅于向传统发问,也勇于突破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他创造性地融合了钧、汝、官、哥四大名窑的制瓷技艺,为现代钧窑瓷艺的发展提供了突破点。” “擅于向传统发问,也勇于突破传统”,刘建军的作品才呈现出让人似曾相识,却又不完全是传统器型的感觉。比如,他的《鹅颈瓶》、《玉壶春》等,釉色晶莹玉润,窑变图案感丰富且很自然,这自不必说,其最大的特点,比传统意义上的器型,显得更修长了;他的《出戟尊》,棱角更分明,更具力量感。
来自: 新浪收藏 ;叶春燕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