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眼科泰斗”、“全国最美医生”、我院眼科张效房教授荣获郑州大学2016年“十大师德标兵”称号。 张效房教授自1945年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任助教起,已在郑大一附院工作71年。他带领他的学生及研究团队攻坚克难,科研成果丰硕:在角膜移植术研究方面,曾获卫生部嘉奖,发表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临床成果较西方早30余年;在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研究上,有35项发明和创新,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眼科界称“张效房法”,被誉为我国眼科学对世界眼科事业的两大贡献之一;对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加以改进和简化,使之易于操作,简省费用,效果良好。20余年来全国进行这项手术一千余万例,节省医疗费用百亿元以上,使广大农村患者重获光明。他已在我国100多个城市作学术报告和手术表演200余次,并应邀在美国和日本10所大学作专题讲演,还曾受卫生部委托举办学习班5期,诊治全国31个省区市转来的眼内异物患者一万余人。 在教学方面,张效房教授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他孜孜不倦、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除了坐诊,还经常带着学生进行教学查房,并要求学生用英语讲述规范的病历。他的教学课件与时俱进,每年都会有所改动,增添新的研究成果及实例进去。张效房教授将毕生所学全部授于自己的学生,毫无保留,培养的研究生中有两名国际著名专家,一位长江学者,美国国家医学研究所(NIH)研究员一人,美国、加拿大著名大学教师三人,国内大学副校长、医院院长、副院长五人及十余名教授、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虽已96岁高龄,张效房教授仍坚持奋战在我院医疗、科研的第一线上。他回忆起自己上学时的情景,说道:“1939年,我来到医学院进修,当时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教室是破庙和民房改造的;没有电灯,同学们晚上自习,点的全是菜油灯;没有教材,都是老师讲,学生们记笔记;也没有现成的笔记本,都是去店铺买大的纸张,自己裁成一页一页的纸,用线把纸穿起来,制作成简陋的‘笔记本’等等。”在荣获郑州大学2016年“十大师德标兵”称号之际,他语重心长地对青年医务工作者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现在你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都提高了太多太多,所以应该学得更出色,服务于广大患者,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来自: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子君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