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记住盐田千春的作品是她在2002年瑞士卢塞恩美术馆所创作的《在沉睡间》:在一个空旷的房间中,24位女性随性、安详的沉睡在整洁纯白的床上,带出了一份特有的安宁。但在这个安宁的空间中,杂乱无章的穿插着千丝万缕的黑线,它们交叉、缠绕并将24位女性所躺之床相连,让整个房间又有了份不安乃至恐惧……在安宁与恐惧、整洁与杂乱、白与黑的对比中,隐约的感受到《恐惧与颤栗》中的一句经典话语——“为不安者才能得安宁”。 如果是其艺术作品,此时我们会去疑问“艺术家通过此种方式具体想去表达什么?作品中的黑线、床、沉睡中的女性又代表着什么?”但在盐田千春这里,这些疑问几乎是无关紧要的存在。此时,即使你懂与不懂她作品中的具体含义也不重要,因为她已经通过作品的气场触动了你的感观系统。 对于普通观者来说,盐田千春的作品一贯不需要去深解。因为懂与不懂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它并不影响你思想、感受的延伸。在她的作品中常以独特、视觉性极强的画面去吸引观者的眼球,带领观者进入作品,再通过作品中的一些小的元素去倾诉或聆听观者的感思。此刻,即使不需前期去研究,观者也能很自然能走进其作品中,无论是其行为还是装置,盐田千春的作品一贯有如此魔力。 “我将来想作为艺术家存在于世,除此之外我不想干任何事”12岁的盐田千春立下了如此愿望,并通过绘画训练在大学时进入了京都精华大学油画室。 “进入大学的第一年时,我很享受绘画带给我的快乐。但逐渐的,这种快乐随着时间成为习惯,也渐渐消磨了我的创作激情。大二时,自己开始变得急躁和焦虑,已经不知道该画什么,什么样的艺术是适合自己的;这样状态持续了半年之久。某晚,在一个梦中,我梦见自己走进了一件画中,画画没有常规理解的好与坏,只是整个气场流露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涩。醒来后,我便以此梦境的感受创作出了——《成为绘画 - Becoming Painting》。”——盐田千春
来自: 新浪收藏 ;叶春燕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