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下午,一场“幸福使者&精准扶贫公益对接会”在南阳社旗县姚营村举行,数十家企业、数百名爱心人士齐聚于此,助力驻村第一书记,与贫困村民结对子,签“精准扶贫帮扶协议”。 “公益活动+幸福使者+第一书记”的扶贫模式在姚营村初现雏形。“不仅要帮助贫困村民解决迫切的生活难题,还要形成长期的帮扶模式。”对接会主办方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负责人张斌说。 姚营村是南阳市社旗县桥头镇东北部最偏僻的一个村落,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全村650户村民中有186户是贫困户。村民吴传青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他和老伴魏学秀在仅仅9平方米大的门廊里蜗居了17个年头,一张老式木床、一盏煤油灯伴随他们多年。 在姚营村,贫困不只属于老人,还有孩子。一个名叫张闯的小男孩,今年不到11岁,父母常年卧病在床,丧失劳动能力。小小的张闯只有两双鞋,在家不舍得穿,只有上学时才穿。虽然贫穷,但他聪明好学,小小年纪就自学《电工学》,能读更多书是他最大的愿望。 为了摘掉“穷”帽子,姚营村村民尝试了很多办法。其中,蔬菜大棚种植是村民们最看好的。可由于种植技术欠缺、产品没有特色,再加上散户经营缺乏规模性和凝聚力,姚营村种植的蔬菜市场竞争力较低,导致很多蔬菜腐烂不得不扔掉,不少大棚也随之荒废搁置。 怎样让村民辛辛苦苦在地里折腾的东西卖个好价钱?去年8月开始在姚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黄鲲,经过多番考察,决定打响姚营蔬菜品牌,组织成立合作社,注册商标,开展有机农产品种植,增加产品附加值。 不过,曾经的失败让村民们对大棚蔬菜种植失去了信心,很多村民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在家种植蔬菜。为重塑村民信心,黄鲲一家一户地做工作,并请来资深技术员,为村民普及技术知识,消除种植误区。 在升级传统蔬菜种植基础上,黄鲲还带领村民发展果树种植、引进光伏发电、修桥铺路……对村里的几个特困户,黄鲲非常挂心,“他们的问题解决不了,我这个第一书记就不合格”。 扶贫,除向内挖掘自身潜力外,还需要外界力量的援助。出自河南广电系统的黄鲲把目光瞄向了自己“娘家”,将精准扶贫与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品牌活动“谁是幸福使者-2016调解员选拔赛”相结合。经过多方筹备,“幸福使者&精准扶贫公益对接会”终于在姚营村落地。 据悉,早在2016年调解员选拔赛开始之初,主办方就推出“爱心义卖”环节,鼓励选手参与义卖,并将义卖款捐给姚营村贫困村民。在决赛前,参赛选手们还自发组织爱心小组,共同参与精准扶贫。 从“幸福使者”(参赛选手)的积极呼吁,到爱心医院的公益救助、私企高管的无私助学,再到爱心企业的公益资助……一双双鞋,一本本书,一件件衣服,越来越多的爱心力量汇聚到姚营村。 9月13日,在“幸福使者&精准扶贫公益对接会”现场,吴瑞芳、李小亚、贾俊萍、苏淑灵、姚慧敏等30名参加“谁是幸福使者-2016调解员选拔赛”的选手,分成5个小组分别对张闯、吴传青、史富海、吴传亭、吴国禄等五户家庭进行一对一帮扶,并签下“精准扶贫帮扶协议”。“将公益活动+精准扶贫相结合,这是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在尝试电视媒体扶贫新模式的新探索。”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负责人张斌说。 社旗县委常委、副县长马根峰表示,通过“公益活动+幸福使者+第一书记”的帮扶模式,发挥幸福使者的爱心与能力,必将带动更多的爱心人士向姚营村伸出援助之手。
来自: 新华网 ;王文龍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