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介入科主任、国家863项目【生物相容性气道内支架设计与临床应用研究】首席科学家韩新巍教授发明的“一种顺应性可回收气道覆膜内支架及其制作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40762629),这是863项目年度研究计划的一部分。本发明提出的基于气道解剖学基础,设计的符合气道解剖的顺应性气道覆膜内支架,对人体气道刺激小、反应轻,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和支架的长久使用,为广大气道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近年来,介入科在韩新巍主任的带领下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创效工作,围绕“为患者服务、技术革新”这一中心,不断激发青年医师创新工作热情,逐步建立起青年医师从创意构思、实施、操作、申报及奖励的青年医师科研创新创效工作机制。科室大力开展科研创新创效工作,积极引导医护人员参与科研创新工作和863科研项目,呈现出全科人员科研创新的良好氛围,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取得涵盖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管系统、护理等多个专业的30余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4项)。 发明专利是我院大力倡导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的有效实践,充分体现了我院科研创新特色,提升了临床医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提升了我院在我国医疗界的知名度和科研总体水平,提升了我院的社会服务能力,也实现了介入团队有关气道内支架发明专利新的突破。 目前,韩新巍教授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其中《生物相容性气道内支架的临床研发》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资助。解决了一系列科研难题,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40余篇,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发言。2009年研究成果【人体覆膜内支架设计与临床应用】取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其科研成果【人体血管和非血管腔道内支架的设计和临床应用】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4获得国家(2015-2017年度)863项目资助,2016进入河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中原学者(2017-2019年度)培养序列。韩新巍教授带领介入科全体医护技人员,在临床实践与临床科研工作中辛勤工作,刻苦钻研, 依据食管、气管及下腔静脉病变的疾病特征及解剖学特点,设计了一系列人体内支架,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发明专利取得授权,为新一代自主知识产权气道可回收内支架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自: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原作者: 路慧彬 任克伟 李宗明 赵子君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