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综合 省内资讯 查看内容

佛教对心的认识:意识和潜意识(上)

2016-11-5 13:41 | 评论: 0|来自: 东方早报

摘要:   佛教中,对心的介绍及修心的内容极为丰富。可以说,三藏十二部典籍,无不是围绕“心”而展开。其中,又分为妄心和真心两大类。所谓妄心,就是我们现前的心理状态,是在迷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种种心理现象,就像厚 ...
济群法师

  佛教中,对心的介绍及修心的内容极为丰富。可以说,三藏十二部典籍,无不是围绕“心”而展开。其中,又分为妄心和真心两大类。所谓妄心,就是我们现前的心理状态,是在迷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种种心理现象,就像厚厚的云层,风起云涌,变幻莫测。但在云层背后,是澄澈的天空,从不染污,从不动摇。这是心的两个层面,也是修行的不同入手处。

  阿含和唯识经论主要从妄心进行论述。尤其是唯识宗,将心理活动分为八识五十一心所,阐述得最为详尽。

  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和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前六识属于意识的范畴,其中,又以第六识的活动能量最大,范围最广,也最易为我们所认知。而第七识和第八识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第七末那识,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潜在的自我意识。人为什么会本能地以自我为中心?这个自我意识是如何产生的?佛教认为,就是因为第七末那识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

  所谓阿赖耶识,就是生命载体,相当于一个容量无限大的库房。在无尽生命延续的过程中,身口意三业的一切活动,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会在内心留下记录,成为心理力量,又称种子。当某个行为被不断重复之后,相应的心理力量也在不断强化,唯识宗称之为“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力量就能成为心灵世界的主导。就像一个人喜欢贪,贪心会越来越大;习惯发脾气,嗔心会越来越强。反之,不断培养慈悲,慈悲也会日益增长。总之,你选择什么,发展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佛教认为,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延续,从无穷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在此期间,就是由阿赖耶识储存的心理力量,推动生命发展。所以,阿赖耶识是相似相续,而非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人生经验的积累,形成不同记录,并由这种内涵的改变,影响未来的生命走向。

  同时,阿赖耶识保存的种子,还会成为心理活动的基础。比如我们有各种爱好;擅长做这个,不擅长做那个;喜欢这个人,不喜欢那个人,都是因为内心播下相应的种子。当你看见某个人觉得讨厌,就是种子在产生作用,使你产生厌恶、不接纳的情绪。如果种子不曾现行,那么看见就只是看见,不会引发进一步的心理活动。

来自: 东方早报 ;胡刘伟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