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综合 省内资讯 查看内容

倾心资助贫困学生,把近400名贫困学生送进 大学,并通过QQ群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 ...

2014-10-13 17:55 | 评论: 0|来自: 平顶山新闻网

摘要: 平顶山日报社“爱心大使”、鲁山县广电局记者张朝岑进入公众视野,是因其带头在贵州山区援建“河南水窖”。而他倾心帮助贫困学生、把近400名贫困学生送进大学、并时刻关注他们成长的故事则鲜为人知。

平顶山日报社“爱心大使”、鲁山县广电局记者张朝岑进入公众视野,是因其带头在贵州山区援建“河南水窖”。而他倾心帮助贫困学生、把近400名贫困学生送进大学、并时刻关注他们成长的故事则鲜为人知。

在张朝岑的QQ上,5个群里的近400个成员都是他长期以来资助的贫困学生。这些群成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鲁山早八点。10月12日,他告诉记者,群名取意毛主席的一句话,“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有困难我就要帮,撂下不管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关于张朝岑助学,还要从15年前说起。那时候,他刚从一个山里的农民通过自学成为鲁山县广电局的记者。一天,他到瓦屋镇长畛地村采访一对父母双亡后失学的孩子。看到孩子渴望读书的目光,他心头一软,掏出身上仅有的100元钱。此后,每到一地采访,看到上学困难的孩子,他就会倾囊相助。当时,他还只是一名临时工,每月工资仅200元。他拼命工作,多发稿子,而每月多得的几百元稿费几乎全用在资助贫困学生身上。

2000年8月,张朝岑采访一位考上大学却因家庭困难、为学费发愁的学生。本来,他是想通过报道呼吁爱心人士慷慨相助的,但看到孩子的实际情况后二话没说,就答应资助2000元钱。当时,这对于他来说,是将近一年的工资。同时,他也没有那么多钱。返回途中,他突然有些后悔,感觉这个海口夸得有点大,也作了难。上哪儿弄这些钱?但他认为既然答应的事儿就要兑现。于是,他到银行贷了2000元钱,给了那个孩子。有人说他打肿脸充胖子,但他说:“有困难我就要帮,撂下不管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张朝岑生活非常简朴,但帮起学生来从不吝惜,常常是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想尽一切办法兑现诺言。这些年来,他自掏腰包,捐助了30多名学生。

“我搞公益,从来不怕艰难和困苦”

“张叔叔,我不知道怎么感谢您。没有您我根本不可能上大学,我会永远记住您对我的帮助。”前几天,走进大学校园的王小姣给张朝岑发来一条短信。

王小姣家住张官营镇前营村,今年考进了安阳师范学院。小姣自幼丧父,母亲患精神病,弟弟在读初中。中学期间,她每月的生活费少得可怜。像王小姣这样的学生,没有人帮助,根本上不了大学。张朝岑听人介绍后,立即前去了解情况,并协调了3家企业,为其捐助了12000元,将她送进大学。

2010年,一家公司聘请张朝岑为公益形象顾问。在他的争取下,该公司每年资助鲁山县30到50名贫困大学生,加上一些爱心人士的委托,每年有近百名学生通过张朝岑的努力及时得到救助。

让每一分钱用到最困难的人身上,不辜负捐助方的一片真情,这是张朝岑选择资助对象的唯一标准。每年高招录取工作开始后,他一年一度的大规模资助行动也全面开始了。

炎炎暑期,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为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张朝岑天天早上六七点出发,天黑才回到家。有时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就叫上家人一同去做。每年,他走访的家庭远远要比实际救助的家庭多。因为从申请的资料看,每个家庭都相当困难。为掌握真实情况,他坚持每家必去,认真调查,最终确定救助对象。

贫困的学生大都住在较偏僻的乡下,从这家到那家,往往要走上几个小时。天热情更炽,为救助学生,他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已经无法统计。收集资料、制作档案……从确立一名资助对象到资助完成,他平均每人需打10次电话。一家企业为支持他,为他提供了一台车,但出行的费用还得他自己出。张朝岑坦承地告诉记者,“这些费用,我自己也确实难以承受,但想想学生,再困难也得坚持。我搞公益,从来不怕艰难和困苦。”

今年暑假,张朝岑筹集了50多万元,资助了70多名学生,使这些困难学生顺利到各类大学学习。

来自: 平顶山新闻网 ;微光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