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0月14日,开封举行欢送省领导机关迁郑大会后,开封虽然失去了“省会”的桂冠,但随着当年的迁郑大军在郑州落地生根,开封古城的风俗文化、生活习惯也渗透到了郑州这座新兴的城市里。仔细品品郑州人的餐饮、语言、休闲娱乐,总能咂摸出几许开封的味道。从某种意义上讲,郑州其实是老开封孵化的新城。□东方今报记者 刘长征/文 邱琦 沈翔/图
鼓楼广场上,一辆辆装饰着古代屋檐的小吃餐车一字排开,吸引着无数食客
【休闲】
开封夜市满城尽是郑州客
10月9日,农历九月十六,一轮淡红色的明月挂在复建不久的开封鼓楼上空。清冷高峻的青灰色砖墙下,是一派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
环绕着鼓楼两侧的广场上,一辆辆装饰着古代屋檐的小吃餐车排列有序,几乎占据了整个广场。
杏仁茶、桶子鸡、涮牛肚、炒凉粉、黄焖鱼、灌汤包子、五香羊蹄……餐车上升腾的烟雾回旋在鼓楼上空,空气里充盈着各种食物的香气。杏仁茶沏入碗中的水花声,凉粉翻飞的嗞嗞声,铁板鱿鱼烤出的刺啦声,商贩的叫卖声,交织成了此刻最诱人的乐章。众多餐车上明亮的灯光将夜幕中的鼓楼映衬得更加沧桑和神秘。
来这里逛夜市的,不仅有知根知底的老开封,还有全省乃至全国的游客,这其中,当以郑州人居多,周末开车去开封吃夜市,几乎成了郑州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自从双向10车道的郑开大道2006年连通郑州开封两地以来,开封街道上挂着“豫A”车牌的车比比皆是。有媒体曾以《开封:满城尽是郑州车》为题描述这种景象。在郑州人心里,开封一点也不远。
【饮食】
郑州好吃的都有开封“味”
民以食为天。老郑州的早餐桌上总离不开小笼包子、羊肉汤、胡辣汤。而开封人每天早上吃的也都一样。
“郑州人爱喝胡辣汤、羊肉汤,也都是开封人带过去的。”开封市教育电视台的老职工张克伦是1954年省会迁郑前后出生的,他年轻时去新郑插队,碰到许多郑州去的知青,发现生活习惯、语言习惯都很像,一亮家世,才发现郑州知青的父母大都是老开封人。“虽然现在郑州常住人口中,开封人不是最多的,可是60年前郑州人口才十来万,一下子迁来一两万开封人,对郑州的影响可想而知。”
事实上,不仅是平民小吃,如今郑州许多大饭店的名菜,如鲤鱼焙面、扒广肚、葱扒羊肉等也都源自开封。
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馆长孙润田表示,2007年,在河南省餐饮行业协会首次公布的十大传统豫菜代表品种中,开封名菜就占了9席。深厚的饮食文化也令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摄制组在河南选择了开封。
“传统的豫菜基本上没有从郑州出来的。”河南省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海林说,解放初,郑州仅是个县城,像样的馆子屈指可数,可以说,郑州那些好吃的豫菜,或多或少都有开封的味道。
【语言】
河南话生在开封长在郑州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各省级卫视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喜欢在主持时蹦出一两句方言。如今电视节目中听到的河南方言大多是郑州话,许多人认为郑州话就代表了河南话。但是在一部分开封人看来,郑州话带有大量开封话的“基因”,甚至可以说是从开封话演变而来的。
郑州人喜欢见面时问:“你弄啥类?”而同样的语气和语调也天天在开封人之间响起。两地同样的方言还有:某(没有)、恁(那么)、兴(厉害)、喷(聊天)等。
从小在开封长大的80后天涯网友“ke_zlt”认为,开封话属北方方言即官话方言,是所谓“河南话”的起源与基础。直到省会迁郑后,才逐渐有了“郑州话”这一说法。“郑州话”初期以开封话为基础,又遵循了普通话的标准,因而其中没有大量的特殊字词发音,外省人会觉得郑州话比开封话更容易学、更容易说。但只有真正的河南人才明白,河南话生在开封,长在郑州。只是开封话儿化音多,说起来有一点懒洋洋、颤巍巍的感觉,如同旧时遗老般看这个世界。
【文化】
省会迁郑迁走了豫剧文化中心
河南人生活中缺不了豫剧腔,目前河南最好的豫剧团几乎都在郑州。而在省会迁郑初期,豫剧还是以开封为中心的。
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理工大学教授马紫晨介绍,发源于开封的祥符调被称为豫剧之母。解放初,除了开封市、开封县、开封地区豫剧团外,开封还有工人剧团、和平剧团,加上外地流动到这里演出的,最鼎盛时达七八个剧团,豫剧的精华人才都在开封。
省会迁郑,全省集中优势兵力成立了河南豫剧院,下设一团、二团(原大众剧团)、三团(原省歌剧团)。“这是经过全省23个文工团、剧团3次的整编学习保留下来的精粹,就是豫剧的一艘航空母舰。”83岁的马紫晨回忆,而且在河南豫剧院建立后,全省各地一些出类拔萃的演员都被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调过来参与建设。王素君、高兴旺是从开封工人豫剧团调来的。
马紫晨说,此后,郑州不但成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成为豫剧文化的中心。而如今,开封就剩了一个开封豫剧团和一个民办剧团,没有了当年的“牛劲”。
史海钩沉
开封夜市
已有近千年历史
开封的夜市历史悠久,北宋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中对当时分布在东京城内的州桥夜市、东角楼街巷、马行街店铺、大相国寺万姓交易市场等都有详细记载:“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