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 明代天启年间,瓷器上出现过这样一种新奇的图案画面:一只鹰、一头狮,或者一只虎,盘踞在一个台子上。这个台子本身小小的,狮、虎之类的大型动物停在上面,看上去很别扭。这是在表演马戏吗?还是制作的动物标本?马戏、标本都是近现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事物,明代时并没有这种东西。那么这种瓷画在表达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这个品种的瓷画其实是一种比拟性的画面,即:将画中的动物比作道德败坏的官员,把它们放到一张台子上,寓意就是骂官场上的大员们是“一台禽兽”。因为天启朝正是明朝吏治最黑暗的年代,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专权,与奸臣结成阉党,排斥忠良,把整个官场搞得乌烟瘴气。 虎 明代洪武年间规定,文武官员的官阶等级,主要通过衣服上绣的补子图案来显示。文官九品的图案是禽: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九品的图案是兽: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猛。当时为什么以“禽兽”来作官员级别的标识?这或许与皇帝、皇后以龙、凤为标识有关。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龙是兽之首,凤是禽之首,用其他禽兽作为官员的标识,对龙、凤是一种很好的衬托。 狮 然而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到明代后期,文官贪钱,武将怕死,官员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已一落千丈。“衣冠禽兽”这样的词就发生转化,带有贬义了。明代嘉、万时期的剧作家陈汝元在其作品《金莲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可见,“禽兽”已成骂人的话了。
来自: 中国收藏网 ;胡刘伟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