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警官,她是一位心理工作者,她以一个女性、一个母亲特有的情感、爱心和细腻,给予那些高墙内的在押人员特别的关爱和怜惜,帮助他们走上重生之路。在周口市看守所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一份份由在押人员写的忏悔书中不约而同地提到同一个人,这个被他们视为“妈妈”的人叫杨留艳,现任周口市看守所副所长。 2010年年底,杨留艳调任市看守所,先后负责巡视、看守等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尽职尽责,确保监所安全。2013年4月,她负责监区教育时,发现看守所只能放电视,教育内容单一。怎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成了她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杨留艳看到海南监狱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讲座的电视节目,从中受到启发。她找到两套《弟子规》、《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光盘,利用值班时间播放,并经常与在押人员交谈,对在押人员的思想变化认真观察,及时疏导,适时鼓励。随后,杨留艳萌生了创建爱心书屋的想法。在征得领导同意后,她带头捐出珍藏的书籍,用筹集到的500多本书籍办起了爱心书屋。如今,爱心书屋存书已达35000多册。在这里,在押人员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时事,查阅法律法规,也可以学习实用技术。 在此基础上,杨留艳还提出了“教育三部曲”。 周口市看守所副所长杨留艳说:“第一步补德,是学做人,教他学会做人;第二步是补法,教他知法、懂法、守法;第三步就是给职业技能,我把他们的照片、学历证书,提供给爱心组织、职业学校,给他们办职业技能证书,教他们生存,愿意出去就业的,爱心组织和职业学校给我们提供地方工作。”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杨留艳利用现代影像在监号早、中、晚持续播放《弟子规》、《圣贤教育改变命运》、《了凡四训》等影像资料;利用宣读,个人抄写、背诵等多种方法成立学习小组,开展比谁认识深刻,比谁改造更好,让每一个监号的在押、服刑人员都明白,什么是罪恶,什么是向善。不断鼓励在押、服刑人员写感想,找自己失德的根源,认识自己的犯罪对他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一场道德理念的教育,让在押、服刑人员受益越来越多,认识越来越深,并迅速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高潮。 在押人员周某表示:“现在有了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自我反思,反省,它震撼的不是说单纯的一个表面上的东西,震撼的是自己的内心,从一开始最顽固的监室里面给别人搁不到一块,到今天去帮助别人,去学习,这个改变,那不是说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只有触动了内心的感触,发自内心的去改变,我非常感谢杨所长,就因为有了她这种传统国学,让我从心里面,从本质里面去改变了自己,也可以说从自己以前把金钱放在第一位,而现在我把亲情放在第一位。” 两年多来,她为在押人员一杯一杯地打开水,与他们谈心、亲手为他们端饭端粥,在所里开展《弟子规》传统文化教育、建立“爱心书屋”,为误入犯罪团伙的聋哑少年寻找家人,救过突发心脏病的在押人员,许多桀骜不驯的“号头”都对她敬重有加。杨留艳说:“在押人员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要用心给予他们关怀和理解,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迷途,让他们感受到生命中的爱与温暖,他们才懂得带给社会爱与温暖。当年用尽所有青春将他们带进‘高墙’,而如今,我要用以后的岁月把他们好好送出去,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尽早的出狱,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传统文化教育和诵读弟子规成为杨留艳照亮在押和服刑人员失德心灵的心灯。传统文化的“补德”教育,成为周口看守所对在押、服刑人员的治病良药,它使那些扭曲的心灵慢慢回归,认清了自己的病症根源。 周口市公安局监管支队党委书记、支队长马清臣说:“杨留燕同志作为市看守所的一名女副所长,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勇于创新,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市局党委和支队党委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他在市看守所创建了爱心书屋,开展了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时对在押人员组织开展心理辅导矫治。使在押人员的心灵得到了精华和洗涤。从新树立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周口文明网)
来自: 周口文明网 ;朱亚康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