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地下“大动脉” 告别“拉链马路” 建成后,三大功能将促进空间有效利用 停车再也不纠结了 安阳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开工 以往埋藏在地下的管线破了、断了,就要对城市道路“开膛破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所谓的“拉链马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因便于各种管线的敷设、增减、维修和日常管理,成为“拉链马路”的治本良方。去年9月初,我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评审。 本月初,记者从市住建部门了解到,今年我市规划建设5个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分别为: 明福街地下停车场(中华路—光明路) 永明路地下停车场(迎春东街—文昌大道) 岳飞街地下综合管廊及停车场(永明路—光明路) 朝阳路地下综合管廊及停车场(文明大道—文昌大道) 漳河大道地下综合管廊(东风路—中华路)。 目前,明福街、永明路项目已经进场。 那么,什么是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有何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相关单位。 停车再也不纠结了 安阳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开工 告别“拉链马路”,管网维修更方便 地下综合管廊全称为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也被称作“共同沟”“共同管道”,是指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地下综合管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明福街、永明路两个项目的地下综合管廊包括燃气舱、电力、通信舱,还容纳有供水管道、污水管道、热力管道等。市住建局工作人员介绍,相关管道分布于相应的管道舱内,需要维修时,工作人员通过维修井进入管道舱即可维修,不必再开挖路面。综合管廊投入使用后,在遇到管网维修时,将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不会影响城市道路通行。 三大功能,有效提高空间利用率 记者从市住建部门了解到,我市今年规划建设的地下综合管廊中,明福街、永明路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主要包括三大建筑功能:地下停车场、地下综合管廊、地下人行通道。 “永明路与明福街地下综合管廊及停车场工程的建设,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保证土地的集约利用,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符合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市住建局工作人员介绍。 据了解,永明路地下综合管廊及停车场工程,南起文昌大道,北至迎春东街,全长1823米;明福街地下综合管廊及停车场工程,西起中华路,东至光明路,全长2125.2米。考虑5种管线入廊,拟入廊管线:电力、给水、通信、污水、热力,两处项目各建设2个舱;考虑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增设了停车场功能,将给水、热力、污水管线与地下停车场综合各布置一个舱,为停车场综合舱,停车场综合舱净宽均为36米;电力、通信一个舱,净宽2.65米,位于停车场综合舱断面内;两处管廊总宽度均为36米。永明路项目建设面积65628平方米,增设停车位1738个;明福街项目建设面积76507.2平方米,增设停车位2400个。 两停车场均位于地下9米,层高6米,顶板上还覆盖有3米厚的浮土层,用于绿化种植、雨水管线及相关管网支线管道的填埋。此外,在停车场的顶板之上,还修建有地下人行通道连接马路两侧,方便行人往来。 地下综合管廊有哪些好处? “拉链马路”是指道路挖了填、填了挖的现象,道路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多家企业“各自为政”,导致马路不断“开膛破肚”。2015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反复开挖地面的“拉链马路”问题明显改善,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 据了解,地下综合管廊及停车场工程的建设一方面可以统筹各类市政管线及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解决了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车辆停车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拉动社会资本投入、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日本首都东京市政机构就在市中心九段地区的干线道路下,将电力、通信、供水和煤气等管线集中铺设,形成了东京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日本称“共同沟”)。地下综合管廊系统不仅解决了日本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极大方便了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等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修。此外,该系统还具有一定的防震减灾作用。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期间,神户市内大量房屋倒塌、道路被毁,但当地的地下综合管廊却大多完好无损,这大大减轻了震后救灾和重建工作的难度。 提升城市“颜值” 要“面子”更要“里子” 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能只看地表的建筑,还要看它的地下建设如何。 换言之,一个城市的“里子”没搞好,“面子”就会很难看。城市路面动辄“开膛破肚”,形成“拉链马路”,势必会给城市“颜值”减分。随着地下综合管廊的开工建设,这一问题有望逐步消除。 相对于地标项目,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看不见”的隐形工程,建设周期长、投入要求高、涉及范围广,且效益不直观、政绩不明显。但是,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在提升城市品质、便利市民生活、降低社会综合投入、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用好地下综合管廊这一空间资源,既能拉动有效投资,又可以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城市安全水平和城镇化发展质量。 此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一方面工程量大,其中还牵涉错综复杂的权属关系。这就要避免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客观上要求治理过程中明确各方权责、加强统筹协调;另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少走弯路、少付“学费”,既是地下管廊规划建设的要义之一,也是城市管理其他方面应当牢记的原则之一。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今天,这句名言对我们仍有现实意义。有人说,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城市,有看得见的繁华,也有看不见的根基。当摩天大楼向天空延伸,不断拉高城市的高度时,只有规划好向下挖掘的地下空间,才能保存一个城市的发展记忆。 期待“共同沟”“海绵城市”等成功经验能在我们的城市管理中开花结果,让百姓尽早享受到安全、便利、舒心的城市生活。 (腾讯网)
来自: 腾讯网 ;陈嘉祯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