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玲,女,1959年9月生,商丘市梁园区白云街道办事处大陈社区酒厂家属院业主委员会主任。 于红玲坚持二十年如一日,时刻把家属院居民的冷暖放在心间,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为广大群众办了大量的好事、实事。她常说这样一句话:“只要大家满意,我啥也不图。” 2012年她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党员,多次被街道办事处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志愿者。 热心为下岗职工服务 1996年酒厂破产后,近千名工人生活失去经济来源,思想极其不稳定。于红玲原来是酒厂的工会主席,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十分着急。她鼓励大家:“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我们还有双手,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我们不要被困难吓倒!”。在她的引导鼓励下,大家开始到处找活干,有的拉起三轮车,有的出去打工、还有的做起小生意……国家出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优惠政策以后,于红玲多次向街道办事处、社区领导反映酒厂破产后居民生活面临的实际问题,积极帮助家属院180多户困难职工申办了低保,切实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状况。而今,她又为厂里500多名职工热心服务,负责他们的医疗、保险、工资增长、生老病死等,整天跑前跑后,没日没夜的忙。 人人称赞的业委会主任 2003年,家属院成立业主委员会,大家一致推选热心人于红玲为业委会主任。她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修家属院内道路。在白云街道办事处、社区的支持下,她带领酒厂家属院业委会的全体成员,顺利整修道路300米,疏通下水道200米,安装路灯30盏。如今,院里道路平了、路灯亮了、环境也美了,群众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于红玲组织家属院的妇女们成立了一支40人参加的秧歌队,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就进行演出展示。她还积极邀请专家教授为40、50人员进行烹饪、电脑、缝纫、家庭保洁等技术培训,帮助下岗女工再就业。去年8月份,市一家家政公司负责人找到于红玲,让其帮忙找人。于红玲借助这个机会,组织辖区下岗工人参加培训,如今先后已经有300多人拿到培训合格证书,并已经到保姆等岗位任职。她组织小区妇女姊妹专门为商丘市一中学生送午餐,成立了近百人参加的“手拉手”女工编织队,不仅增加了大家的收入,也改变了以往妇女们沉迷于麻将摊的现象,减少了夫妻矛盾,化解了婆媳干戈,和谐了邻里关系。 热心社区志愿服务,为老人和孩子排忧解难 白云街道每年都举办“空巢老人认亲会”,在空巢老人邻居中间就近招募志愿者,对空巢老人实行居家养老“一对一”帮扶。她第一个响应办事处号召,做了吕秀芝老人的干女儿。吕秀芝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性格孤僻而自卑,从来不与人坐在一起拉家常,看到别的老人一家老小热热闹闹她就难过,于红玲就经常到老人家中聊天,给老人精神慰藉;帮老人买米、买面、换煤气罐,修水修电、拆洗被子棉衣、带老人就医等,老人渐渐离不开这个“干女儿”了,有什么话也愿意跟女儿说了,也敢出去跟老太太们唠嗑了。吕秀芝逢人便夸:“红玲就是俺的亲闺女,俺也有亲人了!”于红玲还带动身边的40、50人员积极加入志愿者服务,使家属院的4名独居老人都先后有了“干儿子”、“干女儿”,老人们乐的合不拢嘴。 2013年8月,于红玲又参与开办了商丘市阳光托老院,替社会分担养老难题,为老人解决后顾之忧。她不要工资,每天都坚持早来晚走,视所有的老人为自己的亲人。她说:“千万不要把老人当负担,老人也有可敬可爱的一面,与他们在一起时间长了,有了感情,一天不见就感觉少了什么似的。” 她心里不仅时刻装着老人,还十分关心青少年教育。每年春节,于红玲都到孤儿院看望孤儿,给孩子送去衣帽。在街道开展的设岗定责活动中,她主动担当了家属院20多个孩子的“校外辅导员”,一到寒暑假,她就经常组织孩子们到孤寡空巢老人家中,开展为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聊天、洗洗头等活动,有时请来革命老前辈给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激发孩子们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商丘文明网)
来自: 商丘文明网 ;朱亚康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