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十大重点项目,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突出一馆一祠一人,再现张衡《南都赋》中南都帝乡盛景,打造《西游记》诞生地品牌   植入文化内涵 打造生态旅游 诸葛草庐 内乡县衙   王秀云/文 蒋宁宇/图   日前,我市实行市级领导分包重大专项工作制度。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专项工作,位居九大专项之中,涉及十大重点支撑项目,分别是卧龙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古宛城恢复重建开发工程、鸭河工区南都汉代仿古旅游商业区项目、5A级景区创建、内乡县衙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赊店古镇商埠文化示范区(特色商业区)、镇平县玉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西峡大老界岭旅游度假区项目。   4月6日下午,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专项工作推进会召开,部署此项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其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富治出席会议。   科学论证,认真梳理,建立台账   确定三年的年度工作目标   在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后,杨其昌指出,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专项,是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书记张文深在3月25日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县区政府主要领导是推进落实重大专项重点支撑项目的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项目负总责。要全面科学论证,建立相关机制。认真梳理,建立台账,确定三年的年度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时间节点、保障措施等。要用心工作,用心学习、思考、谋划、落实、求效,借助专家团队,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以重点突破加快我市转型跨越发展。   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突出一馆一祠一人   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按照“5A”景区标准规划,是全省十大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之一,东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南至唐湾路、北至武侯路、西至北京路,总体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区内揽国家级名胜武侯祠、汉画馆和以拓宝大厦为代表的南阳玉文化特色街区南都玉街。根据规划,突出一馆(汉画馆)一祠(武侯祠)一人(诸葛亮)。   古宛城恢复重建开发   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区   古宛城恢复重建开发立足于宛城区69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2条历史文化街区和1条护城河环线,规划定位于“以宛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潜和再利用为重点,致力于打造集文化体验、特色商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南都古城   再现张衡《南都赋》中南都帝乡盛景   南都汉代仿古旅游商业区(南都古城)项目位于鸭河工区(鸭河口水库南侧),以汉代宫廷建筑为主要形态,结合东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将生动再现张衡《南都赋》中南都帝乡的繁荣盛景。同时突出张仲景中医药健康文化。   内乡宝天曼生态文化旅游区等   积极创建5A级景区   目前,内乡宝天曼生态文化旅游区、淅川县丹江湖旅游区、赊店古镇商埠文化示范区都在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也是按照“5A”景区标准规划。   内乡县衙历史文化街区   植入文化提升街区内涵   内乡县衙历史文化街区将按照打造内乡宝天曼生态文化旅游区目的地的目标,依托县衙官德文化、衙署文化、廉政文化、楹联文化等优势,通过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娱乐等方面文化植入,提升街区内涵。   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   拟定2018年开园   位于淅川县金河镇,将建设古树博物园、移民文化游览区、移民民俗村、移民纪念馆、古城古街区、森林公园等。拟定2018年开园。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   打造《西游记》诞生地生态文化品牌   突出“盘古之乡、淮河之源、佛道胜地、英雄桐柏”四大文化,建设桐柏山精品特色植物观赏带、走马沟植物园禅修度假村,打造《西游记》诞生地生态文化品牌,进行水帘瀑布、通天河水景打造等。   赊店古镇商埠文化示范区   两年内再现古城门等景观点   赊店古镇位于社旗县古城区域,古色古香的明清街区风貌已经基本形成。明后两年将逐步恢复改造古城门、古城墙、春秋楼、古码头、赵河古航道等景观点。   镇平县玉文化创意产业园   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60亿元左右   项目位于镇平县城西北侧,距离石佛寺镇1.4公里。目标要建成国内知名、国际一流的工业设计、工业生产为特色的玉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集加工、展示、物流、配套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在全国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玉文化产业集聚地,可实现年产值60亿元左右,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   西峡大老界岭旅游度假区项目   主要建设太平镇伏牛山养生度假小镇等   大老界岭旅游度假区位于西峡县北部,包括太平镇全境以及二郎坪镇、双龙镇部分区域。主要建设太平镇伏牛山养生度假小镇、伏牛山国家风景道等,整合老界岭、伏牛山、老君洞、五道幢、银树沟、龙潭沟等旅游资源,将西峡北部山区以生态环境、自然山水等有机组合。②5   (来源:南阳)  
来自: 南阳 ;王文龍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