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河南公益 公益人物 查看内容

段本嵩:90后小伙不忘初心保护非遗

2017-4-10 20:35 | 评论: 0|来自: 新乡文明网

摘要:   段本嵩,男,汉族,中共党员,1995年11月生,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人,现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旅游路上与老艺人张善武间的谈话激发了自己对于景明“河蚌舞”的热情,并决心帮助老艺人传承 ...
 
段本嵩,男,汉族,中共党员,1995年11月生,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人,现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旅游路上与老艺人张善武间的谈话激发了自己对于景明“河蚌舞”的热情,并决心帮助老艺人传承。大学期间,他结合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贡献了力量。

  2014年的暑假,刚刚结束高考且酷爱民俗的段本嵩与同学前往河南省焦作沁阳市西万镇的景明村旅游。在此期间,结识了一位年近八十的老艺人,张善武。1958年,年仅20岁的张善武师从艺人王兴山学习河蚌舞,五十几年来为景明河蚌舞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交谈过程中老艺人亲切地拉着这位90后小伙的手,告诉他“俺已经这么大岁数了,这舞恐怕是后继无人咯!”老艺人口中的“舞”就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蚌舞”。听到老艺人的话,段本嵩久久不能忘怀。天生喜爱戏曲的他对“河蚌舞”充满着好奇与兴趣,于是他毅然答应老艺人要为“河蚌舞”,同事也为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带着这样的“诺言”,他来到大学,开启了自己“一诺千金”的三年。

  2014年的9月,他加入河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河南师范大学于2006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一直秉承着“了解非遗,宣传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理念,格外重视非物质物化遗产保护,2008年,河南师范大学还被选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在加入非遗保护协会后,段本嵩一直在思考怎样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存下来,他一方面结合自身专业的优势,拍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照片和视频,使其更好的保存;另一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出路,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努力将宝贵的文化发扬广大,为此他一直在努力。
  结合专业,与时俱进


  2015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段本嵩与同学一道创立了“龙腾中原”工作室,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将宝贵的非遗影像资料记录下来,形成图片、视频的形式进行保存,旨在更好地保护豫北地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新兴的媒介进行宣传,深入到年轻人中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1世纪不仅可以更好地被保护,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爱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散发出更好的生机与活力。同年5月,“龙腾中原”项目也得到了学校的肯定,获得了“云台山杯”2015中国河南-美国区域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初赛一等奖。

  不忘初心,继续向前

  2015年5月10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社员,段本嵩参与并策划了河南师范大学的第十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月。来自新乡县大泉村、沁阳市景阳村、焦作市武陟冯丈村等地的民间艺术团体齐聚河师大,为广大师生带来舞旱船、耍老虎、哼小车等民间稀有的传统艺术表演。不仅有学校师生观看表演,周边的市民也闻讯赶来观看,其中还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由家人推着轮椅看演出,段本嵩与老奶奶交谈中了解到很多,奶奶说年轻时还能经常见到这些民间艺术,现在这种表演不多了,听说河师大有民间团体来唱戏,专门让儿媳推着她来看,在演出现场,还有不少小孩也听得聚精会神。这次的非遗活动在段本嵩等人的努力下在校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重回景明,再遇故人

  2015年的暑假,段本嵩参加了2015年河南师范大学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组,再次来到焦作沁阳市西万镇的景明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保护和调研,再次见到了张善武老人。讲起自己一年来的经历,段本嵩很是激动,而老人更是心怀感激,看到这么多的青年学生能够加入段本嵩等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老人十分欣慰,他感谢段本嵩的“一诺千金”。经过为期七天的询问走访,段本嵩一行人对景明各种艺术形式都有了一个详尽的了解,耍老虎、河蚌舞、社亲文化、高跷旱船……大家都发自内心的希望景明村的文化遗产能够代代传承下去。但目前景明的文化传承正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传承了近百年的耍老虎、河蚌舞……能够真正演出的人已经不多,且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在惋惜的同时段本嵩一行人也在思考景明文化的出路,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路。

  不遗余力,践行诺言

  回到学校后段本嵩与志愿者同学一起将这期间的研究调查整理成文,开设研讨会、报告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意义传递开来。2016年的暑期,段本嵩一行人继续前行,在沁阳市王召乡冯翊村,
以“1+1+1”模式,即“实地调研”“文化支教”“汇报演出”相结合的模式,深入实地开展实践活动。实践中,他学习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家闲”戏剧的精髓,举办别开生面的文艺晚会,开展艺术支教。同时,他们团队还分为“艺人小传编辑队”“表演记录传播队”“戏曲剧本整理队”和“剧团发展历史队”4个小分队,帮助当地艺人整理剧本,推广“两家闲”戏剧,促进现代文化与当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碰撞。实践归来后,包括其在内的整个团队以社会实践报告、视频、戏曲展演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得到校内外广泛好评。同年,“青春爱唱响”远洋“探海者”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奖揭晓。经层层评审,作为入围全国“青春爱唱响”活动的51支团队之一,河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调研服务团荣获“全国优秀团队”称号。同年11月由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原非遗研究中心主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承办的“文化遗产月”活动闭幕式暨非遗项目校园巡回演出在河南师范大学东校区举办。作为一名老“非遗人”段本嵩积极组织此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包括来自荥阳的“狮子鼓”表演,高超的技艺赢来了师生们一片赞扬之声;极具文化内涵的“哼小车”和“怀梆武旱船”表演,奔放的舞姿、独特的艺术形式,也让师生们大开眼界。通过此次活动,段本嵩和他的学弟学妹们为广大同学提供了一次近距离接触民间艺术的机会,让大家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作为一个品牌活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至今已开展11届,先后在学校内的音乐厅、校训石广场、青年活动中心等多处举办了京剧、四平调、河洛大鼓、河南坠子、唢呐等专场演出以及戏曲欣赏讲座等活动。

  负箧曳屣,但心念旧恩。参与非遗已经有了3个年头,里面的辛酸可想而知,但段本嵩信守承诺,“一诺千金”,与同学们一起奋战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如今他仍在坚守,争取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喜欢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认为这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有的责任和义务,诚实守信不应该是一句空话,更应该是一种身体力行。

(新乡文明网)
来自: 新乡文明网 ;朱亚康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