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二中初中部本学期每周开展文化大讲堂之名家进校园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5期,场场座无虚席、火爆异常,受到师生好评,每一位主讲嘉宾也都“圈粉儿”无数。继喷空创始人陈红旭(连讲两期),苌家拳传承人陈万里、陈万卿,中国曲艺协会会员赵维莉等名家大腕儿到来之后,4月27日下午郑州二中再次迎来大咖一位,她就是中国曲艺界最高奖“牡丹奖”得主陈梅生。 2016年,陈梅生凭借河南坠子长篇大书《杨家将》片段《砸御匾》荣获中国曲艺界最高奖“牡丹奖”。中国曲艺“牡丹奖”是曲艺专业最高奖,它等同于中国电影行业的“百花奖”“金鸡奖”和戏曲行业的“梅花奖”。无论是专业评定,还是百姓关注度,“牡丹奖”的“含金量”在曲艺行业当中无疑是最高的,这也说明了河南曲艺的水平和实力。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讲座从陈梅生老师领唱河南名剧《花木兰》片段开始,学生们也迅速加入到大合唱的队伍中去,气氛瞬间被点燃。光唱还不够,陈老师还拿出了河南坠子的器具——檀木,同学们都是第一次见这稀罕物件,一个个都想亲自体验一下这个形似“筷子”的物件,两位幸运的男生得到陈老师的允许得以上台把玩一番,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喜爱她带来的这份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老师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河南坠子的起源、传承、表现方式以及自己师从名家的演艺求学生涯。让学生们现场观看了《盗仙草》、《老汤算账》等精彩戏段。河南坠子的表现方式和陈老师爽朗的表达深受同学们的喜爱,纷纷表示要让陈老师现场“秀”一段,盛情难却,陈老师现场展示了自己的获奖之作《杨家将》片段《砸御匾》,精彩演绎让现场掌声不断,精彩连连,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大呼过瘾纷纷请陈老师签名留念。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州教育信息网)
来自: 郑州教育信息网 ;曲金强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