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银监会及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南银监局围绕中央及省委1号文件要求,积极引领全省银行业精准对接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力点,不断优化三农金融服务。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银行业涉农贷款1.5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778.79亿元;县域贷款1.11万亿元,同比增加1119.7亿元;下沉机构网点195个,充分发挥了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支撑作用。 河南银行业发布会现场 以强农为基础,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优化结构。督导银行业紧扣河南省稳粮、优经、扩饲的种养结构调整规划,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积极争取信贷倾斜、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加大对粮食生产核心区、功能区和花生、草畜、林果等重要农产品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助力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银行业发放优质小麦生产经营贷款112.51亿元,花生、草畜、家禽等生产经营贷款251.98亿元,林果生产经营贷款37.44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9.93亿元、23.19亿元、2.15亿元,有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培育特色。指导银行业围绕“一县一业、一行一品”特色发展思路。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银行业发放特色杂粮、茶叶、烟叶、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贷款77.73亿元,以核桃、油茶、油用牡丹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设贷款9.14亿元,珍贵树种用材林、苗木花卉、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贷款70.07亿元,有效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扩大出口。引导银行业针对产加销一体化的大型农业企业和涉外农业企业。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银行业发放特色农产品出口贷款8.86亿元,农产品出口种养基地和进出口集散地建设贷款0.62亿元,农业装备、生产资料等优势产能“走出去”贷款6亿元,并积极支持境外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有效提升省内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以服务为宗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完善配套金融服务 鼓励银行业通过项目融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等金融服务,着力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银行业共支持200多个农业产业化集群,投放贷款316.81亿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贷款74.33亿元。 拓宽金融服务范围 河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下达贫困地区及金融服务空白村延伸,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去年年末,全省配备标准化金融服务网点的贫困县乡镇数达698个,较年初增加118个,占贫困县乡镇总数的99.6%,较年初提升13.9个百分点,基本实现全覆盖。安阳、濮阳、平顶山、新乡、济源、鹤壁六市已率先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大大提高。 强化绿色金融服务 督促银行业通过信贷、“三农”金融债、PPP融资等新型金融工具,着力打造绿色金融服务“三农”体系。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银行业发放农业农村清洁生产贷款3.07亿元,农业节水工程建设贷款1.22亿元,农业环境污染治理贷款43.93亿元,助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创新为驱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引导银行业依托“互联网+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为产业链客户嵌入便捷支付、小额信贷、理财等金融服务,助力农业初级生产、深加工、流通销售“一条龙”服务。 充分发挥“互联网+电商平台”作用,支持“三农”客户通过自建或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使消费和生产直接对接,服务农产品上行;支持“三农”客户在线购买农资、生活必需品,实现消费品下行。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银行业发放农村“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县以下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贷款合计7.44亿元。 支持银行业利用“银行+旅游”“银行+生态”等模式,推进金融与农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入融合。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银行业累计推出“农家乐”、“速贷通”、“一家亲”等二十余种贷款品种,投放贷款99.9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乡村休闲旅游业和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发展。 以改革为支撑,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自河南省政府2015年出台农商行组建三年工作专项方案以来,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已组建农商银行达76家(含批准筹建),占全省农合机构数量55%,其中获批开业63家,获批筹建13家,还有十多家已经在审核椎间盘美好。 目前,全省农合机构资产、负债、存贷款余额及增加额持续位居全省银行业首位,涉农贷款占全省银行业三分之一以上,扶贫小额贷款占全省银行业三分之二。 以需求为导向,助力农民创业致富 对接创业需求。督导银行业主动对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返乡创业人员的金融需求,据统计,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银行业已与13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战略合作协议,为50多家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提供服务,农业科技研发贷款29.22亿元,农村农业创业创新贷款101.14亿元。 对接富农需求。引导银行业围绕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主体金融需求,截至2017年4月末,全省银行业发放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243.11亿元,粮食收储、烘干设施贷款53.69亿元,供销、粮食、邮政、农机等产业链贷款27.61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了21.64亿元、2.11亿元和1.74亿元,全力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普及金融知识。依托“金融知识下乡”和“监管政策进基层行”等品牌,加强防范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金融知识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大力开展新产品、新业务、新服务方式的宣传推广,增强涉农金融服务特别是新科技服务的接受度,做到既送资金又送知识。 以资金为纽带,补齐农村金融短板 督促银行业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助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实施,大力推广“三权”抵押贷款,为重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金融服务。 指导银行业机构深化与金融同业、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合作。据统计,在多方共同推动下,我省先后建成农业开发产业投资基金、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农业投资信托基金等三十余种,涉及金额超过500亿元。 督导银行业在坚持落实好产业扶贫金融服务、扶贫项目开发等措施的同时,将小额信贷作为落实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抓手,重点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小额信贷分片包干责任制,对全省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办)均明确一家主要责任银行,确保扶贫小额信贷精准落地,河南省银行业扶贫小额信贷余额达79亿元,为23万贫困人口提供了资金支持。
来自: 凤凰河南 ;朱亚康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