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一头一尾象征着天圆地方,底板有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而成的圆形徽,用以标记音位。琴面上七根弦的音域共有四个八度又两个音。演奏时散音(空弦音)深沉凝重,泛音圆润清澈,按音技法繁多,按、吟、揉、滑,随心所欲,以变幻出无穷尽的音色。 古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4000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古代神话传说中,古琴即具有非常意义,《山海经》记载“帝俊生晏龙始为琴,有良琴六。一曰菌首,二曰义辅,三曰蓬明,四曰白民,五曰简开,六曰垂膝。”东汉桓谭所著《新论》中记载,神农“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明代《说郛》载:“祝融取摇山之梓作琴,弹之有异声,能致五色鸟,琴之至宝者,一曰凰来,二曰莺来,三曰凤来。”“邹屠氏,帝誉之妃也。以碧瑶之梓为琴,饰以增浮宝玉,遂名增砰琴。伏羲四琴,名丹维、祖床、委文、衡华”。 从这些关于古琴起源的传说来看,古琴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两个重要的意义,一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二是儒家所推崇的上古三代的“治世之音”。 《尚书》中有“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礼记·乐记》中亦有关于古琴的内容——“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有德者也。”《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都有关于琴的记载。东周时各国乐官多通琴艺,著名的如楚国的钟义、晋国的师旷等。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即有弹琴颂诗的内容。 西汉初期开始出现七弦琴,古琴弹奏在士大夫文人阶层广泛流行。西汉司马相如是集辞赋和琴艺于一身的著名文人。他以精湛琴艺博得卓文君爱情的故事,世代相传。司马相如所作《长门赋》精辟地描绘了古琴的演奏:“授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芷以却转兮,声幼妙而复扬。”后因司马相如的琴艺高超,他的“绿绮”琴也久负盛名。东汉文学家蔡邕精通历史、音律、天文、善鼓琴等,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代表。他所创作的,琴曲《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愁思》)盛传于唐宋时期。他的《琴赋》为后人研究琴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其《琴操·序首》中第一次提出了“反其天真”,奠定了古琴演奏“移情自然”的美学理论基础。蔡邕之女蔡琰以诗词、音律驰名琴坛。汉代班固《白虎通》曰“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已被文人认为可以教化人心。东汉恒谭《新论》曰“八音之中,唯丝为最,而琴为之首”更是尊崇古琴。东汉应劭《风俗通》也有记载“琴者,乐之统,与八音并行,君臣以相御”。
来自: 中国收藏网 ;庄付旗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