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的坚持,只为一次丰收 (记者 肖琴 马寅聪 宁璟) 7月2号新乡的气温飙升到38°,当情系三下乡报道团队来到果园时,密不透风的园林中有许多正在剪桃树枝的果农与志愿者。 还未走到跟前,同记者一起前行的桃林合作社社长就大声的喊道“大哥,河科院懂种树的老师来了,恁有啥想问的快问吧” 宋全生老人与合作社社长观察桃树通讯员宁璟摄头戴一顶半旧草帽,身着一件的深色的确良布料的长袖上衣穿着一条深黑色长裤,衣服的袖子挽到了胳膊,这一身装束是为了防止蛇虫叮咬和树枝的刮伤,但这在密不透风酷热难耐的桃林中显得十分怪异。今年60岁的宋全生老人是村中的种植大户也是主要的技术人员。 20年前初建果园 20年前延津县流行种苹果树,村里人都认为苹果利润高,于是家家跟风种植。家中种着几亩地的宋全生也加入了种苹果树的大队。可两三年后,原先种苹果树的十九户人家只剩宋全生一家还在种。“那苹果跟麦子可不一样啊。难养活着呢一个伺候不好,一年产量就不行。”当被记者问到当年种植户为什么都相继离开时宋全生这样回答道。由于种植技术水平不高连续几年的亏损使得不太富裕的前大柳村对种植果树望而生畏。[图片]宋全生老人接受记者采访通讯员宁璟摄 18年前中途学习 “那种啥东西都有好收成都有坏收成。一年两年是看不出来的。俺不会种果树我就去跟人学嘛”就这样已过不惑之年的宋全生开始独自一人坚守着那一片果林,郑州,信阳,沁阳……从附近到远方,只要有空闲时间宋全生就开始打听哪里的果树种的好谁会种果树然后跑去学习,学完以后又回来实践。当被记者问到为什么如此坚持要种好果树时,宋全生老人有些羞涩的一笑说道“不瞒恁说,俺一开始种那肯定是为了钱啊。后来俺越种越发现这条挣钱的好道,后来俺用这果林供娃们读完了书。” 13年前传授经验 宋全生的成功吸引了很多村民,渐渐的,开始有人向他打听是咋种的靠什么方法,宋全生认为自己再会种也就是那几亩地,再说都是乡里乡亲并且如果大家都种果树的话,这里就能成为批发地,更好。于是在他的帮助下渐渐的种果树的人从他一户又变成了许多户,村子里开始多出了许多新盖的小洋楼,果园中种的苹果树也都变成了更适应本地的桃树,果农开始骑着小三轮车前往果园。而他也从村民口中的老宋变成了宋大哥[图片]果农用于往返村庄与果林的三轮车中通讯员宁璟摄 20年后生涯规划 “等到种不动啦,我就不种啦。”这是宋全生老人对于他种树生涯的时间规划。今年60岁的他皮肤黝黑身体硬朗当说到这句话时宋全胜老人自豪的一笑,脸上有着大大小小指甲盖般大小的黑斑和皱纹交织到一起。他的目光开始巡视起了这片刚种两年的桃林,当看到十米外正在观察桃树的三下乡科技支农帮扶团刘尊春老师他边走向他边大声喊到“师傅,俺们这块桃林明年是盛果期俺前两天刚修剪过桃枝,恁看看俺剪的对不?”[图片]科技帮扶团的刘尊春老师正在讲解如何修剪桃树 中青网通讯员马寅聪摄听到这声“师傅”,看着宋全生老人往前走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了在20年中为了这十几亩的果园,东奔西跑从南到北到处去学习种植技术的他,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一天到晚只守着十几亩果林的他,用脚丈量着每一寸果园土地的他,全身衣着朴素腰间只挂一把枝剪就这么过了20年的他。从不惑之年到花甲之年,从开始时十几户人家种植再到他一户人家种直到今天他领着十几户人家种植。他种这些果树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原因不是为了环保不是为了信仰。从开始到结束都只是为了挣钱养活自己,养活孩子,养活全家,一直到现在的帮助了全村。 二十年来的丰收 但,想致富的人很多却只有他一个人从始到终的坚持了下来。我们常从成功学鸡汤中听到的那许许多多关于坚持的道理,在宋全生老人的身上直白的表现了出来,20年间他只做一件事,就是种植果树等待它的丰收。 离开前,他邀请记者在明年盛桃期的时候来他的果园吃桃子,说完他就转身走了走进了他的果园,看着他那茂密的果园,看着他缓慢而又坚定的步伐。阳光洒在他的帽子上也洒在果园的每一个角落,春生夏发秋收冬藏,我知道明年的这里有一场丰收, 其实每一年无论果树收成如何对宋全生来说都是丰收。
河南省大爱郑州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