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衣”小分队,满满农院情

2017-7-8 09:06 |原作者: 孙聪 | 评论: 0|来自: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赵云浩

摘要: 7月7日,周口市太康县出现了一行“绿衣”小分队,他们是河南农业大学赴周口太康美丽中国实践团,对县城中垃圾站进行调研。

  7月7日,周口市太康县出现了一行“绿衣”小分队,他们是河南农业大学赴周口太康美丽中国实践团,对县城中垃圾站进行调研。

  上午大家通过调研,大致了解了垃圾站的运作流程。太康县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化“三级”收集处理网络已基本建立。全县各乡镇(街道)都建设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垃圾压缩机和清运车,大部分乡镇也建立了环卫所,村(小区)收集、镇(乡、街道)清运、县(市、区)处理的生活垃圾三级管理网络也已基本建立。其他等地的垃圾分类-生态转化-资源回收处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问题。门前屋后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三包”和定期检查考核模式,确保了垃圾清理的责任落实。还实施了生活垃圾机械化分类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由于收集运输成本较高,少数地区不堪重负。城乡一体化的生活垃圾三级处理网络虽已基本建立,但这种模式存在运转成本过高的缺陷,实际操作还难以达到全覆盖。通常农村垃圾收集、转运费用每吨在80元以上(不包括处置费用),一个2000人左右的村庄每天产生2吨左右的生活垃圾,年运行费用约需6万元,对于农村来说是一笔难以负担的支出。特别是边远山区,运输距离远,转运成本通常要比平原地区高出1倍以上,加上这些地区经济薄弱,财力更是难以支撑。

  下午队员们继续走访垃圾站,发现了更多问题。由于观念认识比较落后,分类收集难以推广。有句话是: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据测算,1吨生活垃圾从热值衡量相当于0.35吨煤,还有大量可供再生利用的塑料、纸张、金属等。而城乡生活垃圾均为混合收运,由于没有事先分类,无论是垃圾焚烧发电厂,还是垃圾卫生填埋场都难以真正做到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近几年,县生态办以下达任务书的形式,在老三区的几个社区设立了试点,但由于回收运输渠道不畅,垃圾分类后运到中转站又混合在一起,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分类收集难以推广。

  经过一天的走访,对于城乡垃圾队员们有了自己的看法。城乡生活垃圾要做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产业化经营、高效化运行,其核心是要解决好生活垃圾分类化收集、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问题,引入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区域的行政割据,优化组合不同的处理方式,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入、市场化配置、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输资源、可回收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城乡生活垃圾“就近、环保、经济、高效”地得到处置。

  相信有了这些“绿衣”环保者,我们的美丽中国能实现的更加顺利美好。(文/孙聪)

来自: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赵云浩 ;原作者: 孙聪 Lithromantic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