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综合 省内资讯 查看内容

鹤壁好人张守林:带领团队选育出13个玉米品种

2017-7-13 19:23 | 评论: 0|来自: 中国三农网

摘要: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仔细一看是农科院的。”7月10日,烈日炙烤着大地,正在玉米试验田里查看记录玉米长势的市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守林幽默地说。   为收玉米曾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1986年7月 ...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仔细一看是农科院的。”7月10日,烈日炙烤着大地,正在玉米试验田里查看记录玉米长势的市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守林幽默地说。

   为收玉米曾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1986年7月,张守林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离浚县县城30多公里的偏僻单位——浚县农科所,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干部。张守林的家乡浚县善堂镇西褡裢村距农科所50多公里,那时的乡间小路不好走,骑自行车要三四个小时,到钜桥镇离农科所还有3公里土路,如果遇到下雨、下雪天,这3公里土路泥泞不堪,人要扛着自行车走。

   小麦成熟时,农科所有一台简单的康拜因收割机可以收小麦,但这台康拜因没有粮仓,需两个人站在上面用麻袋接麦籽儿,接满一麻袋后把口扎紧扔到地上,如此反复,再将其装上拖拉机运回晒场。

   因张守林眼疾手快,不怕苦、不嫌脏,他被安排站在康拜因上拿麻袋接麦籽儿。张守林自豪地说:“这个工作一般人做不好,稍有懈怠麦籽儿就掉落一地。”

   那个年代,没有除草剂,田间杂草须靠人拔,靠锄头锄,一天下来,张守林和同事们累得腰酸背痛。到玉米成熟时,白天要掰玉米棒子,晚上要给玉米脱粒,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因为农科所位置偏僻,加之又苦又累的农活儿,一些同事先后离开了。当时月工资仅58元的张守林没被困难吓倒,而是继续踏实工作着。因为表现突出,他工作第一年就被评为农科所劳动模范,此后连续7年都在先进行列。

   年三十儿看护玉米田,想念亲人热泪流

   1989年,因玉米种子奇缺,浚县县政府安排浚县农科所到海南去加代配制40万斤玉米种子,包括张守林在内的10名农科所业务骨干开始南下。

   尽管日夜兼程,他们还是用了7天才到达目的地。一路上,汽车、火车、轮船、三轮车等交通工具坐了个遍,张守林和几个同事的脚脖都肿了。

   当时的三亚,经济条件落后,农村地区没有电,4个人挤在一间屋里,晚上点煤油灯。老所长的收音机打开后没信号。与家人联系全靠书信,平信要一个月才能寄到家。做饭要劈柴烧火,压水井打水。

   白天工作忙,每天到方圆十几公里的田间种玉米,给玉米施肥浇水,晚上几个人才聚在一起聊聊天。大年初一,大家也要到玉米地里给玉米授粉。此后,除1990年女儿降生,张守林每年冬天都在三亚度过,每次一待就是5个多月。1991年的年三十儿下午,张守林和同事张金颜怕农户的牛吃玉米,就守在田边。听着村里的鞭炮声,思念家乡亲人的张守林,泪水顺着脸颊流。

   在田间地头,老鼠蚊虫也很多,偶尔还会见到金环蛇、银环蛇和眼镜蛇,技术员要时时与之“斗争”。1997年冬天,有一块玉米地被老鼠损害严重。张守林和同事王海军为保护玉米,晚上拿着手电筒扛着老鼠夹走进田里。“毒蛇!”正走着,王海军一声大喊。张守林扭头一看,只见一条1米多长的眼镜蛇横在两人中间,自己差点儿踩到。叫来当地人将毒蛇制服后,第二天,二人买了高筒靴穿上,晚上继续去田里防老鼠。

   对于母亲,张守林心中一直很愧疚。2011年春,张守林的母亲病重,此时恰逢海南玉米收获的关键期,张守林必须收完玉米,等他赶回家中,老人已昏迷多天,次日即离开人世。

   培育的品种连创高产纪录

   31年与玉米相伴,张守林每天一到单位,第一件事就是挽起裤脚下地。说到玉米,他眼中闪着光芒,“玉米就像我的孩子,每株都有自己的编号,今天长了几片叶子,叶子宽度增加了多少,茎秆长高了多少,你得仔细观察记录,好好照顾它们。”

   直到2007年,市农科院才在三亚市崖城镇南滨农场附近建了一栋两层小楼,技术员们结束了挤在农户家过日子的岁月,2008年才有了固定育种基地,至此也终于不用再东奔西跑到处找地播种玉米了。目前,海南试验田面积已达140亩。

   2009年,浚县农科所升格为鹤壁市农科院。与玉米相伴这么多年,张守林也已成长为玉米育种专家。如今,他有了自己的10人科研团队。该团队选育出的浚单20、浚单22、浚单26、浚单29、浚单0898、浚单3136、浚单509等1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品种都已推向市场。其中,浚单20在2008年至2011年,累计推广面积1.56亿亩,增产玉米144亿斤,产值达128亿元,是推广面积河南第一、黄淮海第一、国家第二大的玉米品种。凭借这一突出业绩,张守林于2010年荣获鹤壁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最近我们正在进行永优618的生产试验,预计明年就能通过审定。”张守林介绍,团队几乎每年会选育出一个新的玉米品种,不断增强其抗病性和抗倒伏能力。目前,新品种浚单985和浚单211已进入国家区域试验。
来自: 中国三农网 ;陈嘉祯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