绌花布是我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77岁的侯美鑫老人是其代表性传承人。老人的绌花布手艺,是用绣花针穿上麻线在布上用扎、勒、捆等方法,绌出蝴蝶、梅花等形形色色的图案。“绌花布手艺,藏着很多老百姓智慧,每一个绌花布艺人,都想做出一块最美的花布来。”老人说。 粗布上绌出来的图案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1940年出生的侯美鑫,是邵原镇北寨村人。十几岁了,她还没穿过花衣服。“于是,母亲和姥姥想出各种办法在粗布上绌出我们喜欢的图案,经过染料浸煮之后就有了花布。” 妈妈和姥姥用这些花布,给她做了一件上面绌着好几只蓝蝴蝶和一团团梅花的花衣裳。这种充满了老百姓智慧的绌花布手艺,在侯美鑫生活的那个时代很流行。 不过,时过境迁,这种手艺渐渐地被人遗忘了。直到几年前,居住在山西的侯美鑫,接到了我市文化馆工作人员的通知,问她能否将绌花布的手艺重新复制一下。 侯美鑫很兴奋,50多年了,她没再绌过花布。当晚,她就从箱底里翻出了一块粗布,找出麻线很快就绌出了几种图案。后来,她找到一家小杂货店,买了几包蓝色染料拿回家后,煮了一锅开水,倒入染料,将绌好的粗布放进锅里煮沸,等锅里的蓝色煮没了,布被蓝色完全浸透,拆掉麻线后,熟悉的图案就出现了。 “在染布前,先用针将麻线在布上绌出图案,染色后再拆掉麻线,那些蝴蝶、树叶、扇子、梅花以及波浪就出现在布面上了。”侯美鑫说,以前,老百姓穿的都是自己织的粗布,再用染料染成红、绿、蓝色。因为上面没有漂亮的图案,所以家庭主妇就掌握了这种制作花布的手艺。 老人的绌花布手艺,如今作为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保护起来。老人自从复制了一件绌花布作品后,就开始绌各种图案,帮别人做一些蓝花布围裙、桌布、窗帘等,很受大家的喜爱。 “绌花布手艺人,每个人都想做一件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流传下来。”如今,她年纪大了,希望能有年轻人喜欢并且更好地传承绌花布手艺。 山区群众种蓝草打靛染布 蓝靛曾是极为珍贵的染料 侯美鑫回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镇上的邵原供销社开了一个染坊,染坊师傅姓李,每天他带着徒弟在染坊里染布。群众将布送到染坊里,等染好了再取回去。有时候,半条街上挂的都是染好的蓝布。 “当然,染布在当时来说,价格还是比较高的。”老人说。老百姓拿着自己织的白粗布,到染坊里染出来的都是蓝布,这些布能做成蓝被里、蓝枕头、蓝门帘、蓝布衣裳,有的还需要染工给染上各种图案。染工用现成的雕花刻板,将粗布夹在中间,染成蓝底白花的图案,有“百鸟朝凤”“龙凤呈祥”“富贵牡丹”“八仙过海”等图案。 “当时,染坊里用的大都是植物染料,当地老百姓称为‘蓝草’的植物能打出蓝靛染料。”侯美鑫说,制作蓝靛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是,蓝靛很珍贵,因为一些距离河道很近的地方才适宜蓝草生长。 1960年前后,邵原的郝坡、神沟等村都大面积种植蓝草制作蓝靛染料。郝坡村一位60多岁的秦姓村民说,每年到了3月份,村民开始种植蓝草,蓝草就是蓼蓝,蓼蓝生长到了七八月份就可以采割浸泡。“水没过蓝草,4天后,蓝草的青色叶子变软,靛池里的水也变浓,这时候几个男劳力用石头在靛池里猛烈地打击,经过打靛就可以收集蓝靛了。”该村民说。 村民说,15斤靛草可以出3斤蓝靛。那时,村里有4个靛池,池子有八九立方米大小。村民要花好几个小时打靛,打靛时会粘得一身蓝靛,辛苦打出来的蓝靛就卖给了染坊,用于染蓝花布。 一位姓侯的村民说,早些年,父亲曾经带着他担了一桶蓝靛,翻过大山到山西卖。蓝靛在当时是极为珍贵的染料,染出来的布能用很多年不褪色。所以,多数老百姓不舍得用蓝靛染布,染布用的都是纸袋装的化学颜色。 从孩子做起认识“非遗” 在实践中传承发扬 市文化馆一位负责人介绍,绌花布是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一种,它也反映了我市当时的染布工艺。它不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朴实的手工艺逐渐蒙尘。对非遗的保护和研究,也是为了实现非遗文化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的目的。 据介绍,绌花布是中国传统印染技艺之一。中国传统的印染技艺有“四缬”:即夹缬、蜡缬、绞缬、灰缬,即今天所说的夹染、蜡染、扎染、蓝印花布。江浙一带农村妇女经常穿着的蓝印花布衣服,就是由传统印染工艺制成的。绌花布其实也是“四缬”中的绞缬,是一种把布料的局部进行扎结,防止局部染色形成不同花纹的印染方法。 用绞缬技艺做成的花布,有晕染效果。颜色深浅不一的图案,寄托着群众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夹缬、蜡缬、绞缬、灰缬堪称我国传统印染工艺活化石,是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手工技艺。 市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一组照片,这些老照片记载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市群众用印染技艺做出来的蓝粗布作品,像大衿上衣、钱袋、绣花枕头、绣花遮巾、钱包、兜兜、耳护等。一些丝织物也用蓝靛染成蓝色,制作成绑腿带还用丝线绣上了花朵。 市第一幼儿园园长张桂红说,近两年,为了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她们在幼儿园开设了传统文化手工课,其中就有老师教孩子们用颜料做绌花布的手工课。 “绌花布穿在身上,就是一种最传统的中国符号。”张桂红说,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还可以启发他们的智慧。如今,幼儿园走廊上布置的中国传统文化墙,已经粘贴了大量孩子们的国画作品、绌花布作品,孩子们很喜欢这种传统手工技艺。
来自: 网易新闻 ;陈嘉祯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