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首壶是唐代新出现的风格样式,一般认为是模仿波斯萨珊和粟特的金银器“胡瓶”造型。唐代王昌龄《从军行》有“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的描述。唐代卢纶《送张郎中还蜀歌》也有“垂杨不动雨纷纷,锦帐胡瓶争送君”的诗句。 1975年内蒙古敖汉旗李家营子的唐代墓葬出土了一件鎏金胡人头像银执壶,让今天的人们得以见到“胡瓶”的真实模样。实际上,带把壶是萨珊、粟特银器中流行的一种器皿,口部有鸭嘴状流,细颈,鼓腹,喇叭形高足,肩部至腹部(或口部至腹部)安弧形把。带把壶奇特的造型极富装饰性,传入中国后很快就成为瓷器模仿的对象,由于壶口上的盖子多做成凤首形,所以在瓷器中通常称之为“凤首壶”。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李家营子出土的银带把壶,把手上端与口缘相接处有一深目高鼻的胡人头像,这类把手上端直接安在口部的做法,属于粟特风格。唐代陶瓷工匠们也吸收了“胡瓶”的造型,创制出了具有异域风情的三彩凤首壶。 甘肃博物馆藏藏有一件唐代三彩凤首壶。此壶在甘谷县出土,壶高31厘米。胎呈白色,直口,细颈,口颈相交处作一风首,风眼圆睁,啄张噙珠,神姿英发。椭圆腹,高圈足。凤冠长伸至腹为柄。腹部两面的中央雕塑着凸起四瓣形的团花,圆形器座上还雕塑着垂莲瓣纹,并且精细地刻画出头部额下的毛羽、花瓣的脉络。器身各部位,交错地施绘鲜亮的赭红、黄、青三种釉色,流光溢彩。三彩凤头壶的造型受波斯萨珊王朝器形的影响,而三彩釉工艺和凤鸟形象则是唐文化的特征,瓷器融合中西文化风格于一体,是一件釉彩艳丽,制作精美,造型奇特的工艺品,独具魅力。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件唐三彩骑射纹凤首壶,它是在美国次贷风暴中破产的雷曼兄弟的收藏。这件凤首壶高32.5厘米,口部为尖嘴高冠的凤头,凤口中所衔珠宝上的圆孔为壶流。从口沿到肩部装饰一条张口探饮的螭龙,巧妙地形成壶的曲柄。象征凤身的扁圆形壶腹上装饰心形边框,框内一面堆贴骑射图,另一面堆贴凤纹。壶腹下承喇叭形圈足。壶身通体施黄、赭、绿和蓝色釉,色彩绚烂瑰丽,充满了异域风情。
来自: 雅昌艺术网 ;庄付旗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