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同心街上,经常有这样一位环卫工人:他骑着三轮车,车上挂着夹子、扫帚,见到地上有垃圾,马上停下,用夹子夹起垃圾,扭身放在垃圾箱里。他的三轮车上,有六把形状不一的扫帚,扫地的时候,他有时用小的,有时用大的。他是谁?在其他环卫工只配有两把扫帚情况下,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扫帚?这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昨天早上,在同心街上,记者见到了这位名叫马小光的环卫工人。 “我原来在山上种地,来城之后干建筑活儿,后来年龄大了,干不动了,别人介绍我来干环卫。”今年52岁的马小光一边擦汗,一边讲述着他的故事。2009年,他正式成为一名环卫工人,工资不高,但是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他很知足。 “以前在家门口干环卫。2013年调来御驾同心街这边,离家远了。”马小光说,初来同心街这段路上清扫,没有多长时间,他就发现不同之处,“北海大道上没有这边工作量大,一天最多大半车垃圾,御驾同心街这边每天最少两车垃圾,而且更难打扫。” 马小光说,初来的几天,每天很累,但有时却干不好工作。在清扫的过程中,他慢慢总结了经验:密度大的扫帚在下雨天扫起地来很费劲,做一把不那么密,轻便的扫帚就解决了。每天清扫的时候,拿大扫帚不方便,换成一把小点的不仅方便,扫起来也不费力。如此下来,他做了大大小小六把扫帚,以适应各种情况。 自制带轮子垃圾篓 环卫工也是“发明家” 采访中,马小光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六把扫帚。“大的三把分为大中小三个号,小的三把也分为大中小三个号,它们每个都有特殊用途。”马小光说最大的是早晨起来清扫时使用的,优点是轻便、不沾水,扫起来很快;中号那个主要用于扫雨水、淤泥等;还有一个是最密的,主要用来扫灰尘、落叶,因为同心街是个“风口”,风沙大,灰尘多,所以他专门绑了一些丝带,增加密度,很容易清扫灰尘和落叶。小的三个也各有不同。“咱从最小的说起,这个最小的,它的枝桠非常硬,用它清理淤泥、下水道口很方便;中号的这个,是经常用的,平时清扫的时候就用它;另外的这个相比前两个宽且密,遇到面积稍大的区域,能够很快扫干净。” 马小光边说边干活儿,而记者注意到他的垃圾篓也跟别人的不一样。原来,这也是他自制的。“一个废旧的白胶桶剪开,找来家里孩子不穿的轮滑鞋的两个轱辘,旧扫帚上的棍,再加上几根铁丝,就做成了带轮子的垃圾篓。可以直接拉着走,而且比原来的垃圾桶容量更大,特别方便。” 提及做这些扫帚时最初的想法,马小光说就是为了把地扫干净。如今他每天都会根据天气及垃圾分布情况,使用不同的扫帚。 最难扫的一条路 每次卫生评比都是第一名 “这条路其实是最难扫的,没想到他能干这么好。在黄河清扫公司,每次卫生评比他都是第一名。” 市环卫服务总公司黄河清扫公司部门经理李小兰说,原来御驾附近区域归沁园街道办事处负责,2013年起,划归市环卫服务总公司打扫。由于附近商户多,住户多,而且有商业街及学校分布在周围,再加上夜市营业至凌晨,所以这条街不适合机扫,只能靠人工打扫。考虑到这里人口密度大,且情况复杂,为了打扫好这条街,市环卫服务总公司从各清扫公司调来精干力量前来“攻坚”,马小光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了解到,马小光所打扫的同心街,全长1.2公里,在别的路段同样的距离只需要配备4名环卫工人就足够了,但同心街这里的环卫工人加起来共有8个,足以证明同心街清扫工作的难度。但经过这几名环卫工人的努力,这条街的卫生情况正在逐渐改善。 为了劝导市民将垃圾入桶,马小光连续加班两星期。“每天夜里工作至凌晨两点才回家,4点接着上班。”李小兰说,其实,在同心街上,马小光打扫的路段最长,但他从来没有说过什么,从没有喊过一次苦和累。听到李小兰的夸奖,站在一旁的马小光说,“我总觉得,多干一点累不死人。”
来自: 网易新闻 ;陈嘉祯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