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农业大省,茶叶产业是河南省的传统、特色产业。全省目前可开采茶园120万亩,年产名优茶3.5万吨。全省有近百个地级名茶,三十二个省级名茶。 目前,以河南信阳毛尖为代表的豫茶市场销售约占20%的份额,福建铁观音约占20%的份额,云南普洱茶约占20%的份额,各类红茶约占15%的份额,徽茶约占5%的份额,花茶约占5%的份额,其它各种茶约占15%的份额。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8月后,信阳红茶在郑州的销量猛增,几个月时间拿走了市场近5%的份额。 一、河南省茶叶的现状 目前,郑州有五大茶叶专业市场,河南各地市都有二十个左右的小型茶叶市场,全省茶叶零售店近万家,茶馆近千家,茶场(厂)近百家,全省茶产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人。河南茶产业既有有利因素和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三大有利条件 条件一: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自古而今的产茶、饮茶,形成了浓厚文化氛围,2009年人均GDP为19431元,人均GDP为20414.5元,这些因素为茶叶消费市场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全省人均饮茶约 0.23千克,未达到全国0.43千克的平均水平,仅此一项,河南自身就有2万吨以上的茶叶需求。 条件二:茶叶内质上佳 河南茶区属高纬度茶区,这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明显,紫外线辐射量大,雨热同季,茶叶芽肥叶嫩,内含物丰富,特别是影响香气和滋味的芳香物质、氨基酸等含量高,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适中,奠定了生产优质茶的坚实基础。 河南生产的信阳毛尖、仰天雪绿、金刚碧绿等名优绿茶,河南茶以其优异的内质和独特的香气滋味,常作为出口眉茶提高茶叶品质的拼配原料。现在河南茶叶又增添信阳红这个新成员,一红一绿相应成趣,成为市场新宠。 条件三:区位优势明显。 一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区位优势。茶叶物流的便捷,是茶叶销售市场发展的巨大优势。河南茶叶销售市场己初步发挥了南茶北销的中转作用,每年郑州有10万吨以上的茶叶由此销往全国,已成为南茶北销的中转站。河南年消费茶叶16万吨左右,约占全国茶叶产量的八分之一,总销额达500亿以上。 (二)、面临的挑战 挑战一:茶叶利润空间增长受到抑制 受世界和国内茶叶生产总体形势产大于销和金融危机及通涨影响,再加上省内茶叶低价竞争和外部争夺资源的压力,生产商和销售商的利润受到严重挤压,生存压力巨大。 挑战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更加激烈 一是外省茶叶对省内传统消费品种冲击力大。乌龙茶、普洱茶、红茶、徽茶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各类茶争夺消费人群的趋势将会持续下去。 二是省外茶叶企业对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省内茶叶龙头企业竞争力较弱,将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中越来越困难,市场份额的比例呈萎缩趋势。 挑战三:消费结构进一步多元化 一方面,人们对茶叶的传统消费方式和品种结构将继续发生转变,消费向更快捷、更方便、更高品质的饮茶方式转变,口味向多样性、功能性、安全性转变。 另一方面,茶饮料的替代产品碳酸饮料、矿泉水等随着消费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茶叶消费市场的拓展。 二、河南茶叶发展思考 随着河南经济的蓬勃发展,河南的茶叶消费也大幅增长,这也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相吻合的。但河南茶产业为什么没有抓住千年一遇的时机乘势而上呢?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以下几点: (一)产茶区经济总量弱小 从地理位置看,产区均处于河南的南部。从目前经济看,茶经济是河南的“小产业”,茶文化是河南的“小文化”。因此,省级政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是中原茶经济、茶文化遭受重创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省级政府对茶产业、茶文化的发展缺少规划和投入 2007年云南的思茅市正式更名为普洱市,显示了云南省政府振兴茶叶的决心。从2002年云南省政府在西双版纳召开普洱茶国际研讨会,到2007年思茅市的更名,五年多时间,普洱茶的腾飞是有目共睹的。 外省的发展经验与河南茶经济自身发展的阶段,都需要河南省政府对河南茶经济、茶文化与茶叶销售市场的发展进行支持、规划和资金投入,适时助推河南茶产业及茶文化的发展。 (三)增强创新意识,加快科技进步 信阳红的创制实际上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创新引领市场,创新带来财富。创新思维,拉长产业链有很多我们一时还做不到,但可以先丰富河南茶的品类,可以制作黑茶、花茶,乌龙茶,还可生产茶油,茶饮料,茶粉、南湾水、建立茶城、设立茶博馆等等。 要加快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改造,使信阳毛尖的品质更稳定,形象更完美,让信阳毛尖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加快解决消费者反映的茶叶偏小碎、茶汤偏浑浊、滋味香气带异味这个长期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积极宣传河南茶,提升河南茶的知名度 积极探索政府推动,民间组织搭台,企业自愿参加的方式。举办河南茶推介会等各种有益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将河南茶,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营销成本、最大的宣传成效推向消费市场。使消费者更便宜、更实惠、更方便地买到河南茶,从而实现豫茶的崛起。
来自: 河南茶叶网 ;庄付旗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