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9时,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亳城乡陈流村原本空旷的文化广场就会逐渐热闹起来,结束一天劳作的村民在文化广场上悠闲锻炼,三五成群的学生尽情嬉戏,一些年轻妇女随着悠扬的音乐在欢快地跳舞……“自从张书记来了之后,俺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的陈流村,是一派绿树掩映、灰墙碧瓦、街巷整洁、绿草如茵的景象。”村民们感慨道。 “出嫁的姑娘回来了” 以前,提起内黄县亳城乡陈流村,当地人有着说不出的苦。村子没有顺利进出的道路,加上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村民每天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路上。颠簸的道路不仅使村民的瓜果蔬菜卖不上好价钱,就是出嫁了的姑娘一年也不愿回娘家一次。 “原先陈流村的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我驻村第一次去村里时,都没找到进村的路。”陈流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照亮告诉记者。 从2016年6月至9月,短短三个月时间,陈流村群众在张照亮的带领下,多方筹措资金,不仅修出两条总长度为3.15公里的进出村庄的道路,就连村内的道路和生产路也实现了硬化。 张照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陈流村共有800亩大棚,占全村耕地的2/3。现在道路修缮后,保守估计,每年村民能多收入近40万元。 陈流村支书陈志勋说:“之前,村民的亲戚很少来村里串门走亲戚,现在路修好了,村里人能走出去,就是嫁出去的姑娘也回来了。” “风扇转开了,电灯明亮了,就是浇地也不愁了” 曾经的陈流村村民心中有着抹不去的阴影。以往,虽然家家户户拥有各种家电,可到了用电高峰期,经常跳闸短路,电器无法使用,村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电,已成为村民的生命线。为此,驻村干部把发展电力和多打深井作为驻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两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新增了3台变压器,可使261户村民每家同时开3台空调,电力增加了3.8倍;架设电线杆60余个,架设线缆5000余米;打机井13眼,为方便群众浇地,在每个地头都设一个出水口,直接把水源接到村民的大棚前;在村东投资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利用节省下来的电力帮扶贫困户,使23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可得到扶贫资金近2000元。 “以前过夏天的时候,俺家虽然有风扇、空调,可都是摆设。别说风扇不转了,灯都不亮。现在好了,不仅风扇转得欢,而且可以同时开好几个空调!”村委会主任陈祥生脸上溢满了笑容,乐呵呵地说。 “过去浇一亩地需花费30元,电价高不说,到了电力紧张的时候,俺村群众会因浇地争得头破血流。如今好了,水不仅可以直接到地头,还节省电费,真是太方便了!”村民陈改发说。 “信神不如信党的好政策” 曾经的陈流村祖祖辈辈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农民的业余生活单调,幸福指数低。 陈流村的西南头有个佛爷庙,建于明末清初,村里的老人常到庙里祈福纳祥。佛爷庙的下方是一条深五六米、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的臭水沟。“村民的住房和耕地紧张,何不把佛爷庙下方的臭水沟建成一个文化广场?”张照亮和驻村工作队的干部达成了共识。可施工中,惹来了一些村民的不满。 “在佛爷庙旁边建文化广场会破坏咱村的风水,不吉利,那可是管着咱全村福祉的神啊,动不得!”有些村民埋怨说。几经周折,张照亮和驻村工作人员顶着压力,历经几个月的苦战,一个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出现在村民面前。文化广场建成后,由开始的受冷落到逐步被村民认可,最终成了陈流村夜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每到晚上9时,文化广场上灯火辉煌,小孩儿嬉戏玩耍,老人下棋纳凉,青年妇女翩翩起舞……一派热闹景象。 “以往,俺每年都会来佛爷庙祈福纳祥,祈求上天保佑俺过得幸福。事实证明,信神不如信党的好政策!”年过七旬的村民王银凤说。 张照亮介绍,2016年,他们在陈流村铺设了2200多米的排水管网,硬化村内道路2500米,种植绿化树160余棵,安装路灯30盏,购置了垃圾车、垃圾箱和街道座椅。此外,他们还建设了标准化卫生室、超市、电商平台,对村内危房进行了改造。 一幕幕和谐而又温馨的画面,映在了喜笑颜开的村民脸上。
来自: 中国农业网 ;陈嘉祯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