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身一人背着厚厚一包毛笔来到新乡,到成为红新笔庄主人,最后一家5口落户新乡,48岁的刘红新,奋斗打拼的轨迹,与这座城市发展的脉络同向叠加。 刘红新出生在一个叫做汝阳刘的村庄,祖祖辈辈以制作毛笔为生。小时候的刘红新,就学会了做毛笔。22年前,他来到了新乡,再也没有离开过。 作为汝阳刘毛笔文化的传承人之一,刘红新怎么从300公里之外的地方,选择了新乡?“南有黄河,北有太行,新乡文化厚重,人杰地灵,开放度高,每年都有许多书法家、画家以及艺术学生前往南太行写生。”在他看来,新乡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群英荟萃的人文环境,正是每个想在书法行业做出一番事业的人们心系之处。 刘红新记得,初来之时的新乡,城市不大,却别有一番韵味。白天,他蹬着自行车为人送毛笔,夜幕降临后,蜗居在小室内练习书法。他写完一张又一张后,独自一个人来到卫河边、老公园里,静静地与牧野文化对话。 鸣条之战、牧野大战的雄风,激荡着他;壮美的山水文化,浸润着他;侯德昌、秦岭云、卢光照等书画大师的魅力,滋养着他。渐渐地,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进入了新的境界。以至于妻子说他,你来新乡来对了。 转眼间来到新乡22年了,这期间,新乡锲而不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已经15年了。不断成熟的他,看到城市在长大,更见证了文明在生长、在传递。 没错,这就是“双修一养”,即城市功能修补、生态修复和文化滋养。“这两年,从主干道到背街小巷,道路几乎整修了一遍,路更加畅通了,优良天气越来越多了。”作为新新乡人的刘红新,与百万市民一样,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为书法家的刘红新,更领悟到了文化的魅力。比如,从年幼的学童到耄耋老者,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戏剧进社区、书法进校园等文化公益活动,唤起了更多市民的那分传统之心。近年来,他也经常带着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到这些活动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取得多大的发展成就,归根结底要靠文化自信,要靠文化滋养。一个人是这样,一座城市亦然。”刘红新认为,城市文明让每个人受益,每个人都是文明城市的代言人,只有让看得见的文化与看不见的文化同向发力,才能汇聚成新乡这座城市的强大品牌。
来自: 凤凰网 ;陈嘉祯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