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最早叫茶、茗、葭萌……据考证,到了唐代才正式叫茶。茶从一开始出现,就受到皇亲国戚、王公贵族的青睐。由于云、贵、川距当时的都城路途遥远,茶叶转运困难,保鲜储运技术不发达等原因,茶叶到达贵族口中时,已失去了其应有的品味,于是由茶叶的转运变成茶树的移植。东周时期,河南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京都在洛阳),茶树沿川陕大道向北传入陕西。由于秦岭以北气候寒冷,茶树不能向西北推移,只能沿汉水东移。人工种茶沿汉水经湖北襄阳引种到河南信阳,之后又向东传至光州(今信阳光山一带)、潢川、商城、固始等地。战国时代,安徽、山东成为政治、经济中心,茶树再向东移入安徽西部寿州(六安),就形成了著名的淮南茶区,这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八大茶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并指出:“准南茶,光州(今信阳光山县)上……”旧信阳县志记载:“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载,义阳(今信阳县)土贡品有茶。”北宋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河南信阳毛尖茶知多少?看完都懂了茶传入信阳后,随着官府和寺庙僧众的推广引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了宋代,信阳茶区又有扩大,除信阳、光山有卖茶场外,固始、商城等也被列入当时的国家重点茶区,信阳成为全国13个卖茶场之一。北宋时期,信阳产茶达lO万斤,占全国13个卖茶场交易总量的五分之一。到清朝,信阳种茶面积又扩大到六个县,面积达2万亩,产量约300吨。清朝末期,成立了“八大茶社”。随着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炒茶师傅在“走出去,请进来”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别人的炒制技术,结合实际,1913年终于创制出了用生熟锅大帚把炒制,经过杀青、揉捻、理条、烘干、捡剔等主要工序制作的信阳毛尖。 1915年,信阳车云山出产的毛尖,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万花争艳中,戴上了一等金质奖章的桂冠,驰名海内外。新中国成立不久,驻中国的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使馆,用他们本国的画报对信阳毛尖进行了专题报道。1959年,国家组织茶叶评比,评出浙江西湖龙井、河南信阳毛尖、江苏碧螺春、安徽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湖南君山银针、贵州都匀毛尖等全国十大名茶。此后,信阳毛尖以其形美、包翠、香高、味浓而屡获殊荣。1990年,信阳毛尖在全国绿茶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质量奖金奖;1999午获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2007年获全国名优绿茶呼比金奖,日本世界绿茶大会最高金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11月在日本举办的第三届世界茶叶节上,信阳选送的21个茶样,在世界219个茶样中全部获奖,夺得最高金奖6个,金奖10个,银奖5个,其中最高金奖和金奖总数占全部金奖总数的三分之一。 由此可见,信阳毛尖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新的历史条件下,信阳毛尖红于当代,名扬天下,蜚声海外。 阳春三月,茶芽开始萌发,“清明节”过后开始采摘,“谷雨”前普遍开采。春茶采摘时间为40天左右,五月底以前采的为春茶,也叫做“头茶”,开采的头两天,数量很少,称之为“跑山尖”,多在“谷雨”前采制也称为“雨前毛尖”。五月底春茶结束停采,再采为夏茶,采摘时间为一个月左右。八、九月间,秋芽萌发,采之则称为“秋茶”。秋季萌芽多为养树而不摘,于是便有“头茶苦、二茶涩、秋茶好喝舍不得”之说。
来自: 河南茶叶网 ;庄付旗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