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环保频道 生态保护 查看内容

河南省许昌市:坚持绿色发展新理念 构筑城市发展新生态

2017-10-9 10:31 | 评论: 0|来自: 新华网

摘要:  许昌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和郑州大都市区次中心城市,市域面积4996平方公里,总人口492万。“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增速居全省第1位。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2353.1亿元、增长8.8%,增速居全 ...


   许昌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和郑州大都市区次中心城市,市域面积4996平方公里,总人口492万。“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增速居全省第1位。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2353.1亿元、增长8.8%,增速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2263.8亿元、增长17.2%,增速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197亿元、增长13.7%,增速居全省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9亿元、增长13.8%,增速居全省第2位。2017年上半年,许昌市生产总值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2%,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河南省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6年)》显示,许昌市经济发展环境指数、行政环境指数、法制环境指数均居全省第1位。《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许昌市居民获得感、安全感、信心感指数均居河南省第1位。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5次报告》显示,许昌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在全国294个城市中排名第66位,居河南省第2位。许昌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质量魅力城市、中国花木之都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近年来,许昌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绿色发展举措,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强化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绿色产业,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着力打造全国水生态文明样板区、静脉产业发展示范区、生态人居典范区和生态制度创新实验区,探索形成生态文明建设“许昌模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许昌。

  

  许昌市城市中轴线全景图

  一、坚持绿色发展,全国水生态文明样板区基本建成。2013年7月,许昌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紧紧围绕试点建设实施了总投资81亿元的9大类56项水系建设示范工程,其中投资55.5亿元的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全部建成,许昌已形成了以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生态格局。在此基础上,抓住郑许融合发展机遇,推动与郑州城市水系连通和许昌全域水系连通,引黄入鄢工程鹤鸣湖和引黄入长济许工程建成投用,依托城市中轴打造的3300亩的中央公园建成对外开放,临河建设绿地游园1300亩、绿化面积6500亩,着力打造郑州大都市区生态宜居功能区。今年4月23日,许昌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许昌市成为全国第二个、河南省首个通过试点验收的城市,许昌从一个缺水城蝶变成“北方水城”,为中西部缺水型地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作出了有益探索,为全国树立了典范。

  

  许昌市水系连通工程打造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之芙蓉湖美丽风光。

  

  许昌市水系连通工程打造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之北海公园秀美风光

  许昌护城河新貌

  沿市区清潩河两岸建设的围笼式多动能运动场

  二、坚持绿色发展,全国静脉产业发展示范区成效显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助推绿色发展见成效。建成大周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2011年9月,大周镇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区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经过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2016年8月,大周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顺利通过国家终期验收,成为全国首批通过终期验收的3个示范区之一。围绕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实施的19个示范项目全部建成,中德许昌再生金属生态城等新上36个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投资160亿元以上,基本形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016年,长葛大周产业集聚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34.7亿元,增长9.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2亿元,增长15.6%。探索形成固废垃圾资源化再利用“许昌模式”。积极探索试行建筑垃圾清运政府许可,解决城市建筑垃圾乱拉乱倒问题,实现了“建筑材料—建筑垃圾—再生建筑材料”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可复制的“许昌模式”,这一模式已被河南省信阳市和平顶山市、江苏省苏州市、安徽省淮南市等地市复制推广。全市建筑垃圾收集率、利用率分别达到100%、95%以上,是河南省“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市”。三是规划建设许昌市静脉产业园,该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12亿元,重点建设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污泥及其他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主的静脉产业园区,项目环评、能评、核准、控规等前期手续已完成,建成后预计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到2250吨/日,全年垃圾处理量(指入厂垃圾)82万吨。四是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研究出台了《许昌市农作物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方案》,通过建立秸秆禁烧网格化管理体系,实施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等措施,切实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比如,实施许昌亚丹生态家居有限公司年产7.5万立方米秸秆生态板项目,总投资2.5亿元,建成后年利用秸秆18万吨左右;鄢陵振德公司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以花木废弃物、秸秆等为主要燃料,主体工程即将建成。

  

  金科公司新式密闭建筑垃圾运输车辆

  

  上市公司森源电气智能化柔性生产线

  

  许昌市荣获的部分国家级城市名片

  三、坚持绿色发展,全国生态人居典范区积极推进。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基础上,2016年启动了“五城联创”(即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坚持以创促建,以建提质,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宜业城市。一是积极开展“五城联创”。许昌市把开展“五城联创”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着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建设魅力许昌。目前,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已建成,全国第2家通过水利部验收;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数字化城市管理和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一体化等3个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海绵城市被确定为全国重点PPP项目,“五城联创”取得阶段性成果。二是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抓住河南省政府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机遇,许昌市成功签订城市发展“1+5”PPP投融资合作协议,着力加快城市建设和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吸引力。谋划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580个,总投资2070亿元,2017年计划投资790亿元,上半年已完成投资43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5%,394个项目开工建设。三是实施“绿满许昌”行动计划。围绕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水平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投资近6000万元,大力实施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等七大工程96个项目,相继建成82公里长的绿色长廊,10万亩的生态林带,全长32 公里、占地1.3万亩的生态廊道等;投资78.85亿元的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林业局批复,计划新建储备林55万亩,持续提升许昌生态优势,擦亮绿色名片。目前,全市花木种植面积近100万亩,各类花木企业1600余家,建成区绿地率36.46%,绿化覆盖率40.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34平方米。四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市县城区实现天然气全覆盖,推进“气代煤”“电代煤”,目前全市完成“气代煤”“电代煤”31539万户,占年度任务的105%,完成热泵60万平方米,完成厨炊电气化1609户。大力推动绿色出行,许昌市公交运营线路31条,公共汽电车线网比率为77.3%,累计投入运营公共汽电车1286标台,仅2017年投用纯电动公交车150辆,建成区绿色出行分担率达81%,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95.1%。许昌是河南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国家公交都市创建也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8月被交通运输部列入“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第一批创建城市名单。实施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自2014年以来累计实施五期工程,已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350个、投放自行车8000辆,累计办理骑行卡7余张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打造“15分钟健身圈”,促进节能减排低碳发展。2017年许昌市投资1.2亿元,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建成468处(套)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市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目前,许昌100%的城市社区安装了健身路径器材,90%的行政村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许昌市体育馆建成投用,投资近24亿元的体育会展中心项目开工建设。

  

  许昌市实施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工程

  

  许昌沿京广铁路两侧打造的生态景观廊道

  

  许昌市区清潩河沿岸建设的健康步道

  

  国网公司许继风电整机生产车间

  四、坚持绿色发展,全国生态制度创新实验区走在前列。许昌市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绿色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累计创新完善各项制度70个以上,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一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把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浓度削减率、环境质量达标率、水资源管理等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工作办法,每半年考核评价一次。为使国家和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各项指标落到实处,印发了《许昌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办法(试行)》。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研究出台了《关于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实施意见(试行)》、《许昌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禁止、限制区域和项目名录》、《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源优化配置方案》和《许昌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持续改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污染治理,推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研究出台了《许昌市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施方案》,以环境公用设施、产业集聚区等领域为重点,着力推进投资运营改革、第三方治理机制创新、健全第三方治理市场、培育骨干企业、强化政策扶持等,不断提高全市污染治理水平。

  五、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许昌市坚持把转型发展作为主线,坚持走创新引领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方向,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制定出台《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确定了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金融、冷链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养老、高效种养等10个重点产业,制定专项方案,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出台了《新能汽车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方案》,设立1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的35%,占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15.3%,成为河南省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之一。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42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8家。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通过“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机器换人”,推动7个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40%以上,智能制造占装备制造业的40%以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规模达到1742亿元。2017年上半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增长22.3%,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57.2%。培育许继集团、森源集团、黄河集团等8家百亿元企业,远东传动、西继迅达等行业优势企业,成为全国电力装备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中西部最大的电梯研发生产基地。三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近年来累计淘汰水泥、造纸等行业企业12家,淘汰落后产能191.2万吨。去年以来累计关闭煤矿22处,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658万吨。利用环境倒逼机制,全部关停小镀锌、小铸造、小陶瓷等“小散乱”企业,规划了魏都区循环经济产业园等7个专业园区,整合400多家企业入园发展,实现清洁化生产。今年上半年全市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8.9%,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8%。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实施“1242”服务业发展计划,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提质发展,2016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服务业占GDP比重三年提升6.7个百分点。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累计建成9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409.6亿元、增长28.6%,其中跨境电商交易额11.2亿美元、增长9.8%,拥有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家、省级6家,省级示范基地3家、市级8家,规划建设了3个跨境电商综合园。以冷链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鲜易控股年交易额135亿元,成为行业规模大、具影响力的智慧冷链物流平台。发挥鄢陵县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优势,每年举办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连续举办十七届花博会,相继建成国家花木博览园等3个国家4A级景区,以及五彩大地观光休闲旅游区等20多个生态宜居区。今年启动了国家级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示范区项目建设,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着力培育全国健康养生养老品牌,打造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中原生态健康养生养老基地。

  

  鄢陵县五彩大地休观光闲旅游区

  

  许昌市区东湖游园秀美风光

来自: 新华网 ;王文龍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