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英正在和家人联系。 记者 任贵伟 文/图 16岁就离开内黄县后河镇小徐村的徐凤英老人记挂家乡的孩子们,2013年,她卖掉北京的房子为家乡的小学捐款38万元,两年来,她持续关注慈善事业,累计捐款106万元。“我只想为家乡做点儿事情,没有想到大家对我这么关注。”11月11日,82岁的徐凤英老人笑着说。 1 小时候的经历触动她捐助学校 “最先想到捐助学校和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11月11日,满头银发的徐凤英老人回忆说,她出生在1932年,小时候,家里条件非常差,生活非常苦,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更不要说上学读书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徐凤英的父母逃荒去了山东。当时,徐凤英的父母害怕将她带出去以后回不来,只好把她送到了亲戚家。 1948年,当时16岁的徐凤英跟着表姐到冀鲁豫边区卫生院参加工作。1953年,徐凤英被调往北京工作。“因为之前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我就被派到上海去学习。三四年后,我被分到北京市第二建筑有限公司,做了一名会计。”徐凤英老人说,她吃过没有文化的亏,她希望家乡的孩子们都能安心读书。 2012年,徐凤英发现后河镇小徐小学需要整修。“教室漏雨,板凳还是长条板凳。我看到后就想捐一些钱,帮帮家乡的孩子们。”徐凤英老人说。 2 与儿子作“斗争”卖掉北京的房子 “当时手里没有钱,我就想到了卖掉北京的房子。”徐凤英老人说,她当时已经在濮阳市中原油田昆吾园敬托院住了8年。离休后,徐凤英在北京住了17年。2004年徐凤英决定回家乡住。“濮阳市中原油田昆吾园敬托院离老家近,条件也不错,我就住在了那里,不想回北京了。所以就想卖掉北京的房子。”徐凤英说。 2012年6月,徐凤英回到北京准备卖房子。徐凤英的房子在海淀区,大约45平方米。“当时,三儿子和三儿媳都不同意,虽然房产证上写着我的名字,但是没有儿子的许可,我还真卖不了房子。他们一直在我的房子里住着。”徐凤英说,经过协商,三儿子同意拿出50万元,“买下”房子。 谁知2013年,三儿子反悔了,不要房了。“我当时就找了一个律师,把三儿子和三儿媳告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三儿子和三儿媳收到传票后就妥协了,我也就撤诉了。”徐凤英说,儿子同意卖房了,老人的房子卖了215万元,老人的三儿子拿了110万,老人自己拿了105万元。 3 两年捐出106万 2013年,徐凤英老人从房款里拿出38万元捐给了内黄县后河镇小徐小学。“当时我想着38万元捐给家乡的学校,32万元捐给濮阳市慈善总会,6万元捐给敬老院,剩下的30万元分给在广东和徐州的两个孩子。”徐凤英说,她看到两个孩子的家庭条件都不错,今年4月,她便将剩下的30万元捐给了濮阳市慈善总会。截至目前,老人除了捐出105万元的卖房款,还拿出1万元积蓄捐了出去。这些善举,让徐凤英被网友冠以“中国好奶奶”的称号。 在濮阳市中原油田昆吾园敬托院,徐凤英老人居住的房子内挂满了各种荣誉证书,有“感动濮阳十大年度人物”、“慈善捐赠突出贡献个人”、“最美慈善老人”等等。 4 家乡为她预留房子 “这是我们正在建设的新农村社区,我们以村委会的名义为徐凤英老人在一楼预留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11月12日,内黄县后河镇小徐村村干部苏瑞杰指着正在建设的一片楼房说,“我们没有动用老人捐助的钱,因为小学马上就要搬迁了,老人的钱将会用到新校区的建设上。” 内黄县后河镇小徐小学校长袁艳军介绍,新学校的校址在新农村社区附近,占地12亩。“目前,学校的建设已经列入规划,明年就可以开工建设。”袁艳军说。 听到家乡人为她预留下一套房子时,徐凤英老人非常高兴。“我也希望以后多在村里居住,感谢家乡人为我着想。我希望孩子们能早点搬进新学校。”徐凤英老人笑着说。
![]()
来自: 安阳新闻网 ;原作者: 任贵伟 豫民网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